1、写作题 作文
请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守得云开见月明,是指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看到希望和胜利。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也许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迷茫、困惑;也许我们在这段旅程中有很多不快。但请坚信:云开见月明,希望在眼前。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一位画家拜访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你准能卖掉它。”后来的事实果真如此。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按要求所提示的,我们就能立即判断应写成一篇议论文,而且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因而不能写成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的文章,而应从所提供的材料中确定一恰当的中心,并与社会生活挂钩,给予阐发开去。
那么,如何在所提供的材料中确定恰切的中心呢?考场上时间急迫,审题速度自然要快些。但此时最忌只抓住材料中的小局部或只言片语,而不去准确地全面地理解题意,因为审题时正象人们行路时处于十字路口,面临去向何方的选择,审题一错,就会导致考场作文的失败。例如,有的考生只看到那位画家先前卖画要一年,后来只需一天,就立即联想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推销产品应讲究方法,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写出的作文自然是离题万里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风景这边独好
成长的过程是一段难得的记忆,也是一路美丽的风景。
人生的旅行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成长的过程则是漫长旅途中必要的一段。我们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或许,我们应该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站在学校,吸氧式地接受素质培养而完善自我;直面生活,用“舶来”与时尚装点自己的高傲。这听上去或许令人难过,但却是少年们真实的想法,叛逆而怪异。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骄傲,比如能吟上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满,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划在桌上来激励自己要始终抱有积极和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那时我们总以为有这么一片天地,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乐不思蜀,也执着地认为那种快乐在其他年龄的人永远无法领会。
生活的碎片装点着沿途的风景,我们快乐于当下的学习,从第一次走进陶渊明起,从第一次掌握简单的微积分开始,我们善于满足,容易为又掌握了一点曾经自以为神秘的东西感到骄傲。我们面对老师,面对这些能够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虽然偶尔会心生恶魔而暗地诅咒,但也终究明白是他们才能使我们在今天变强。我们快乐于当下的生活,虽然也有懒惰,找出各种借口当家里的“皇帝”,但也不愿依偎在父母的臂捥下没有尽头。我们有梦想,我们也爱冲动,我们总想跑,却总是不知怎么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们经常觉得,前面的路很宽,树很高,花很艳,风景很美丽,但更经常的是,我们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都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种下的种子,在另一个地方发了芽。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迈出那段没有被定义的日子的时候,会偶然发现其实它确实存在。在经历少年又经历成年的时候,才发现那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长的年龄,请停下脚步,时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成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本题解析:
“风景”的一般指风光、景色,包括自然的与人文的,也可以引申为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形势、面貌、状态等;“这边”是近指,与“那边”相对;“独”有两种理解,只有,独特。明白了这些,“风景这边独好”就有了多元理解,写作的开放性是很大的。
一、介绍你所生活或与你有密切关系的某个地方独特的“风景”,站在你的视角,写成有自我特色的风物志类的散文。如可介绍天津的“独特”的风貌,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一条街道(如五大道、金街等),既要写出客观的街市风貌,又要写出内在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的精神状态)。
二、学会“追问”,“风景这边独好”只是表象,要挖掘这种表象背后的实质、根由。如金融海啸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很大,而对我国冲击很小,国家经济形势、人民生活水平等等都有些波澜不惊,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你可以从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分析背后的原因及启示。再如汶川地震一年后,自地震废墟上,一个新的汶川正在崛起,“风景这边独好”的背后是信念的支撑,是奋斗的凝铸。再具体一点,也可以谈如何让自己人生的“风景”“这边独好”。
三、将“风景这边独好”理解为人的心理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自我感觉“过度”良好,看人、看事、看物,除了“这边独好”外,别处统统“不好”。这种心理很容易使人闭关自守,拒绝新的元素,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二是乐观自信,不管处境如何,总是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创作“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迹。
四、与“这山望着那山高”相对照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是矫治“身在福中不知福”心态的良方。这些人在工作、事业、生活等方面总是羡慕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边的“风景”而失落、郁郁;对这些人而言,“风景这边独好”无疑是警示、是提醒、是劝戒,启发他们善于发现并珍惜自己身边的“风景”,让人生充满快乐。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语文课上,老师引用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名言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老师无奈地说:“以前,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看书的同学,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
学生甲:“读书虽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能改变我们的品位。正如陆游所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我们还应重视传统的读书习惯。”
学生乙:“你太奥特了,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媒体等都能迅速快捷的学到很多知识。何必孤独而又单调的抱着书本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
学生丙:“何止是书是如此呀,现在动笔写字的人都少了。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悄悄地改变甚至消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传统的应珍惜
纸质的书,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即使是今天,虽然电脑、手机、媒体等都能迅速快捷的学到很多知识,但读书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代表着一种静下心来学习的精神,因此,我说,传统的应珍惜。
想必大家都知道热门电视剧《大长今》,相信有许多人都看过,其中汇集了以宫中菜肴为中心的传统饮食文化与医学常识,随着这部电视剧登陆中国,韩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中国传播开来,网络上、电视中介绍的各种美食文化使国人“大开眼界”。于是,国人争相效仿,韩国馆火了,以异国美食为主题的blog也火了。这韩流的影响之大使我惊叹不已,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想来这中国的饮食文化远比韩国更加源远流长,从世界上来讲,中国人可能是最讲究饮食的,可如今我们竟把本家的宝贝扔到脑后,跟着别人家的新奇玩意跑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本国的文化而自豪,可随便找来一个中国人问中国的八大菜系是什么,能答全者能有几人?浮躁的人们静不下心来去阅读,静不下心来去研究。
你也应看过《中国小当家》吧——一部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动画片,当听到某个角色说“中国料理”时,坐在一旁的外婆竟笑了:“哪有什么‘中国料理’,应该是‘中国烹饪’才对。”我听了这话再也无法看下去了:中国这样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竟需要由日本人制作成动画片向中国普及,而身为中国人的翻译者却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这种事情,孰不尴尬!自己国家的文化不珍惜,却盲目地跟从异国文化,这算不算太傻?
如今,“文化快餐”迅速产生,电视中“戏说”系列渐多,电脑手机,片断式文学。这种趋势使这一代的孩子们以为看过几段电视剧就已算了解历史,会背几句古诗名句就认为足以彰显文采。每个人都“看”过《红楼梦》,每个人都可以讲出《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厚厚的三大本《红楼梦》?他们了解其中隐藏着多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么?他们了解曹雪芹的遣词造句之妙么?不了解,他们只求了解故事的情节。而又试问,所有流传至今的名著中又有几个是单靠情节取胜的呢?——他们不了解,所以也不懂得珍惜。
当今的世界有这样一种趋势,外国人越来越推崇中国文化,中国人越来越崇拜外国文化,我想其中的本质就在于有些中国人根本不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魅力。我也曾是一个很“西化”的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过外国节,买外国CD,但随着一天天成熟,我开始仰望着自己国家的文化,我渐渐意识到,这文化的高度或许令我一生都无法到达。余秋雨曾说,在这广大的土地上,真正了解这五千年文化的人是一小部分。而现在,我也想加入这一小部分之中,我想去了解,我想去靠近,我想去珍惜。
最后我想对我同龄的朋友们说,珍惜我们深远的文化吧,珍惜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别让“戏说”冲淡了历史,别让五千年的厚重变成浮躁,静下心来,让我们捧起书本,去了解,去学习,去珍惜,这会增添你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本题解析:审题立意:本题是由读书引发的讨论,老师和不同学生对待读书的看法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他们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关键是要分析出他们提出这些看法的实质是什么。?
①从老师角度。老师对传统的良好读书习惯的丧失有些惋惜。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知道老师惋惜的不单单是读书习惯,还有很多传播方式的消逝。由此可以立意:珍惜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②从学生甲的角度。学生甲是坚守传统文化阵线的代表。由此可以得出第二个立意: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仍有很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轻易消失。
③从学生乙的角度。学生乙关心的是怎样更廉价并便捷的搜寻信息,从实用角度而言,传统的形式被取代是应该的。由此可以得出第三个立意: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
④从学生丙的角度。学生丙的观点基本上是在学生乙的基础上的提升。他认为,不只读书如此,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改变甚至消失。由此可以得出第四个立意:社会要发展,就一定有变化;对传统的东西要有合理的保存方式等。?
本题立意较多,但是无论哪种立论都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地讨论,而要以话题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本题适合写议论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城市街头,我们都曾遇到过拾捡废纸的老人,他们为补贴家用拾捡废品变卖。不过在北京四惠地铁站口一名自称为“四惠大爷”的老人却很特别,他为了感谢平日递送给他报纸的陌生人,亲手用漂亮的行书制作了一些卡片,发放给进入地铁的市民。路人每给这位“四惠大爷”送一份看过的报纸,大爷都会深深鞠一躬,双手接过报纸,说声谢谢,并递上这样一个感恩卡。“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都给我报纸,感谢您”……卡片上朴素的语言,令许多网友感动得“泪奔”, 对于这样普通人物的温情完全没有抵抗力。有网友评论说:这种汇聚于普通人、传递于普通人的温情力量凝聚着人心也感动着人心,体现着社会的正能量。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理解和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材料中一张张温情卡片传递着的是正能量。“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我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因为有了路人对收报老人的关爱,才令老人心生感恩,因为有了老人对路人的关爱,才有了这一张张承载着温情与感动的卡片,这正是爱的循环,也是和谐的基础,这和当下中国倡导和谐,倡导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极为吻合的。
构思点拨:
一、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确立“爱心传递,促生和谐”“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等这样的主题。
二、双手接过报纸,向对方深鞠躬,并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恰恰体现了老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由此,在审题立意上我们还可以确立“学会感恩”“重拾传统美德”“细微之处见真情”等立意。
本文应写成议论文,不宜编故事等,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关键词出现,中心突出,让评卷人时时明白你的写作中心,这点很重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