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05 22:43: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对弘扬民族文化”前加“此举”。B项,搭配不当,“提供……服务”。D项,不合逻辑,“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两者不可并列。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搀假人困马乏完璧归赵目不瑕接.
B.惊讶胜卷在握徇私舞弊经天纬地.
C.劳驾千钧一发好高骛远耳濡目染.
D.汲取卖官鬻爵功亏一溃惴惴不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需改为目不暇接、胜券在握、功亏一篑。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葱茏蜂拥白内障 指手画脚
B.跬步掂量哈密瓜心心相映
C.琼筵蛰居暴冷门如椽大笔
D.糟塌凑合笑眯眯轻鸢剪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字、形似字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可以根据语句的上下文意思并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分析判断。B心心相印, C爆冷门 ,D糟蹋。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塞上长城空自许,?
2.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3.小楼一夜听春雨,?
4.矮低斜行闲作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参考答案:
1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4.矮低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辛弃疾的词大都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C.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      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D.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 D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A.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B.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C.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