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宴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小题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5分)
小题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1)主客宴足之后,在璀璨的灯火指引下走下楼台,笙歌的余音散落在庭院。(3分)颔联通过这两个镜头,生动地表现了主客兴尽而散的情景(2分)。
小题1:(6分)急切的“蝉鸣”催促“残暑”而去,结队的“群雁”引来“新秋”季节。(3分)颈联意象生动,诗人抓住时令和物候的特征,把夏去秋来的变化写得富有诗意,(2分)透露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依照现代汉语语法,律诗词序调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B.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
C.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寒宵霜雪霁。
D.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闻战伐千家野哭,数处渔樵起夷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妙在何处?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
?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一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分析动词,2分,写出效果,2分。)
本题解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惊涛拍岸”运用拟人的手法,“卷起千堆雪”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波涛力量之浩大。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因此,在做题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从哪个角度考虑,才能有的放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6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小题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答出一种情感2分,答全3分。)
小题1:手法:对比。(1分)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空惆怅”的内容就是下句“谁复吊沅湘”,再结合上文写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可得出感情是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结合上文可得。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考查对比手法,上下阙各用了一组对比,再答对比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意对即可)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