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1:34: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杜荀鹤的《自叙》,回答后面问题: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不容真”,“真”指。 (2)此诗描写了一个形象。
参考答案: (1)救物济世,敢于说真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3分)D(“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2)(4分)【参考答案】 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11分)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驿馆时怀念家乡姊妹而做的。 【小题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乱,即心绪纷乱。(2分)“乱”字在这里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词人与家乡姊妹离别之际(1分),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2分),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小题2】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姊妹离别情。“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有流露出对姊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姊妹间绵绵的深情。(三点中任两点6分,一点三分,方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乱,是纷乱之意,这里指心绪乱。“惜别伤离”写出心绪乱的原因是与家乡姊妹分别,表达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作者夜晚住在异地孤寂的驿馆里,伴着寒灯长夜不寐,这时隔窗传来唰唰的雨声,绵绵不已,更增加了心头的无限愁绪,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用苍茫的远山和潇潇细雨构成一幅寥廓、迷茫、凄凉的画面,有力地烘托了黑夜孤馆女主人怅惘、悲伤、孤寂的心境。作者通过对姊妹惜别、孤馆夜宿、寄语姊妹的描写,表现了姊妹间感情的真挚深厚。语言朴实、通俗、清新,感情真切、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涛,然后回答问题。 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小题1:简要分析首句中所写洞庭湖水的特点及作用。(2分) 小题2:简析第三句中“赊”字的妙处。(4分) 小题3:有人说该诗尾句“将船买酒白云边”是“似无理而实可玩味”,联系全诗,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能见“无烟”说明洞庭湖水光明、澄澈(1分)。湖光月色激起诗人下一句的羽化遗世之想(1分)。 小题2:把洞庭湖拟作慷慨好客而富有的主人(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自然人格化,人与自然对话,十分亲切(1分);诗人向洞庭赊月色,也见诗人把洞庭视为知己(1分)。 小题3:看似无理: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2分)实可玩味:“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1分);与第二句“耐可乘流直上天?”中的“直上天”的相呼应(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 “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 小题2:“赊”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 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 小题3: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二小题不难,但第三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估计考生很难看出本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与上文的照应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考生对最后两句可能理解不透。这道题有较高的区分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西林寺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使我们领悟到:一方面,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无法认清事物的真貌。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首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一千个读者去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像登山,从山脚望,觉得山很雄伟;从山腰看,觉得世界真美好;从山顶俯视,觉得世界如此之小。这都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不同的美。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儿子骑马时将腿给摔断了,儿子大好年华却要跛脚一生,父亲十分感伤。哪知朝廷征兵,儿子却因跛脚而得以留在年迈的父亲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这讲的就是对事情的辩证看法,既有弊亦有利。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多添一些美好。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 莫言,这位笼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作家,可能在10月11日前并不被众人知晓。10月11日之后,记者的争相造访、作品的出版断货、电视节目的邀请始终不断。这是“明星效应”?莫言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潮,过了这个劲头就会消停的。为何莫言如此低调?可以说像莫言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获奖,就不只是中国传统里的谦逊了,而是底气,是潜心问学终获回报的自信,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飘扬的自信。 人是多面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才能全面地了解人。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总会碰到“不如意”。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这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拥有了名利就拥有了幸福……在物质观念笼罩下的人们,越来越少追求精神幸福,追求所谓的恬淡舒适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的需求,亦不可只追寻精神的富足。 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便会寻得幸福的真谛。 多角度看待事,多角度看待人,多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美好。
本题解析: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寺壁》所讲的哲理近似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全面理解认识;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以文章应该围绕这一人生哲理来立意写作。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