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五)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等辈竞趣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日:“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面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
C.①时频岁蝗早,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李迪以其胆量勇气成就美名,一个新时期的青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颏有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你是怎样认识勇气的?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6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伐其功伐:夸耀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C.赵不内内:通“纳”,接纳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娴于辞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因谗之曰不如因善遇之
C.信而见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自投汩罗以死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4分)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分)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3.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