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2)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内容大意可知, 遇:对待。所以选A。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善养士”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体现的是孟尝君机智;⑤体现的是孟尝君求人想办法;⑥表现的是孟尝君被二人所救。所以选A。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可知,是由于宾客中最差的那个人学鸡叫引起鸡鸣才过关。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亡人、归、羞、于宾客、及、卒、拔。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同,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 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溢分毫溢:增益,超出
B.其义何居居(jī):语助词?
C.又复从而刻之刻:苛刻、刻薄?
D.反似德之者德:感恩
小题2:比较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岁长一寸是已?②已见天地之私
③又复从而刻之?④孰知之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文中“茂叔”、“笠翁”与下列篇目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采草药》
B.《爱莲说》《芙蕖》?
C.《爱莲说》《雁荡山》
D.《陋室铭》《活板》?
小题4: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黄杨的“知命”规劝世人要逆来顺受,安守困境。?
B.以黄杨的“知命”为奉劝世人要矢志奋斗,战胜逆境,必有出头之日。?
C.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D.以黄杨的“知命”,为封建时代穷苦知识分子编织一个在困境里创造虚假繁荣来自我安慰的玫瑰色的梦。?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C(减损、减少)
小题:C(①同“矣”,②已经,③④的“之”同为代词,代黄杨。)
小题:B(“茂叔”为周敦颐之字,“笠翁”为李渔之号)
小题:C(注意题干“最为”二字,从积 极的方面来把握文旨)?
译文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趣:急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担心之事后来真的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及语文课本中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 曰 / 道 不 行 乘 桴 浮 于 海 从 我 者 其 由 与 子 路 闻 之 喜 子 曰?由 也 好 勇 过 我 无 所 取 材。?《论语?公冶长》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⑴、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⑵、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⑶、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武器,盘问过往行人。
小题5: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本题解析:
小题1:败:败露。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大意是“奸邪的迹象,虽然说很难辨别,但时间长久就自然会(?)”。“失败”看似合乎语境,但和前面的“辨”没法搭配,解释不通。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李沆”特征是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⑴尝——曾经,语及——说到,盖——大概,尔——通“耳”,罢了。⑵夫——发语词,效尤——效仿。⑶信——可靠,陈——拿着,何——通“呵”,盘问。
小题5: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子曰/道不行(对象转换,断开)乘桴浮于海(事件转换,断开)从我者(者,一般后面要停顿)其由与(句尾语气词,停顿)子路闻之喜(陈述对象变化,断开)子曰(引出下文,断开)由也好勇过我(句意转折,断开)无所取材。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李沆年少时爱好学习,器度博大,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宰相主持考试官员们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李沆的奏章交上后,宋太宗很高兴,让他出仕史馆工作。雍熙(宋太宗年号)三年,宋太宗对宰相说:“李沆、宋湜,都是好官。”当即命中书省召他们考试,一同升任为右补阙、知制诰。李沆的职位最低,特地调到最高。雍熙四年,李沆和翰林学士宋白一同主持科考。虽然这次考试招来的诽谤很多,但是朝廷没有归咎于李沆。召进朝廷担任翰林学士。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宋真宗回来后,李沆到郊外迎接,宋真宗命他坐下,赏赐酒席,慰劳了很长时间。宋真宗询问治理国家应该先注意什么,李沆说:“不选用浅薄好大喜功的人,这是最应该注意的。”宋真宗又问谁是这样的人,李沆说:“比如梅询、曾致尧等人就是。”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李沆回答说:“奸佞的言语好像很忠心、很诚实,比如卢杞蒙蔽唐德宗,李勉就认为他是真正的奸邪小人。”宋真宗说:“奸邪小人的做法,虽然说难以分辨,但是时间长了自然就败露了。”
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还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就算天下安宁,朝廷也未必无事。”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
景德(宋真宗年号)元年七月,李沆正等待着上朝,突然疾病发作就回去了,皇帝派太医去诊断,派去询问病情的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第二天,皇帝亲自前去探视,赏赐给他白金五千两。正要回到宫中的时候李沆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后非常震惊,赶紧又回驾前去,对着遗体痛哭,对身边的人说:“李沆身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谁知道竟不能长寿!”说完又落泪。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李沆死后,有人推荐梅询,宋真宗说:“李沆曾告诉我说他不是真君子。”他被宋真宗信赖达到这种地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