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1:46: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③茶?
  【注】①箨龙:笋,初夏常见之物。②木笔:又名辛夷花,初夏常见之物。③瓯:一种茶具。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生寂寞惆怅之情。(注意“复杂”的提醒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B、D
(2)《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本题解析:(1)B.“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小题1: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也写到了华清宫,即: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无人知是荔枝来。(1分)
小题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小题3: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骑红尘妃子笑
小题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1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
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2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分)
小题3: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写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句子,考生可根据平时积累写出。《过华清宫绝句》全诗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找出它们相同的特点。吴融的《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 ,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李约的《过华清宫》对比也十分鲜明。君王在华清宫娱乐,听着霓裳舞曲,国家的大事都抛到脑后,致使国灭人亡,深宫幽幽,冷落荒凉,唯有杂木丛生,这显然是时间上的对比。
小题3:第二问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考生要准确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可以由课本内学过的杜牧《过华清宫》展开联想,弄清华清宫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奢侈生活的象征,再结合诗句自然就能悟出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时,要注意找出最鲜明而突出的写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从作者、背景、诗题、内容等方面入手。《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这是《 华清宫二首 》的第一首。华清宫是与唐云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它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李约《过华清宫》写了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本诗运用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 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2)画中的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繁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ù) (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螀(jiāng):蝉。
8. 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9.本诗虽为写景,人情味却极浓,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参考答案:8.衔1分。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1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2分。
9.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2分。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2分,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