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1:46: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小题1:本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6分) 小题2:请在第二句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在炼字方面堪称典范的字或词语,并予以点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2分)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2分)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2分) 小题1:“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 “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若有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如单独解释“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一语双关,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如解释“侵”,有渗透、浸透之意,表现出一种辛酸的程度,也有时间推移之感,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孤寒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从诗中来看,诗人有病,根据注释得知他喝酒,客说明他在异地,烛说明是晚上,整合这些信息可得出答案。因为是客,喝酒解愁,这愁有思乡愁,也有注释中的被排挤的忧愁。第三问,可从诗中摘取有关诗人形象或时间的词语。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解析此字之本意,用在这里的 意思,然后写出其对表达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如是否生动形象的表达抽象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文后题目。(7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诗的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语调时缓时急,富有节奏感。 D.此诗为歌行体,语言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 小题2:请简析“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这句诗是诗人情感的大转折,由情感的克制到情感的奔涌;(2分)把下句的情感推向高潮,为抒发诗人悲愤、无奈之情做铺垫。(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有误。诗人表面上是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小题2:要注意题目的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诗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题的解答应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和诗句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作用的解答则主要是结构这一方面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筝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小题1】柳诗第三联中,“独”与“空”的使用极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小题2】柳诗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离愁别恨,从“独夜”“空楼”“离别恨”等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些感情。(2分)张诗表现了诗人听筝时陶醉于美妙的筝声中的心理感受,从诗歌中明朗的景物描写、轻快的基调和“芳音何更妙”等处可以看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柳诗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张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吴声子夜歌① 李 白?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注: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⑴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 ⑵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 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
本题解析:3.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 于潰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意对即可)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揭露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意对即可) (3)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 “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