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2017-11-10 21:50: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参考答案:1.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野 望①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小题1: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3分)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每点1分)
小题2: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后来又写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战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小题1:从全诗来看,尾联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4分)
小题2:颔联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2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1分)
小题2: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其实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先写景后抒情,分析结句中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自然要结合全诗,题干明示出来,只是给诗歌鉴赏能力差的考生以警示而已。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溢于言表。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告诉考生颔联“情藏景中”,一是赏析范围在颔联,二是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诗歌怎样寓情于景的提炼出来。颔联“寒云”“暮雪”二景分别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上路和友人离别后独自回归的悲凉和孤寂之情。送别之景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小题1: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请赏析诗的结句“何处捣寒衣”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每点2分,共6分。)
小题1:乡心”欲绝之时,捣衣声传来,引发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以捣衣声作结),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要点,“乡心正欲绝” 的原因是“青枫霜叶稀”“孤城”“独鸟”,结合诗句“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1:“何处捣寒衣”表现了“乡心”欲绝,再答角度“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最后回答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参考答案: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的含义,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答题时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带”是拟人的手法,又使人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意境耐人寻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
? ?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