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⑴其机括则在铁路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⑴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⑵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⑴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⑴(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⑵引以为流觞曲水 |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选拔、挑选;尽;用檄文晓谕或声讨,名作动;技艺、权术
小题2:(2分)A
小题3:(2分)B
小题4:⑴(3分)俄罗斯按协议应归还伊犁,可俄有违背协议的言论(或俄违背协议内容,大意),(朝廷)紧急防备边患。(议、主语朝廷、句子大意3分)
⑵(3分)(刘铭传)丈量田地,清理赋税,(收入)超过过去的数额三十六万多两/或:(收入)比过去增加三十六万多两。(主语刘铭传、溢、有奇)
小题5:(3分)
1、上疏建议修筑铁路,有卓识远见;
2、对台湾土民剿抚结合,维持台湾稳定;
3、在台湾发展实业促进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⑴副词,强调“就,就是”;⑵连词,如果B、动词,是C、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⑵助词,的,所欲为名词性D、⑴连词,因为或者动词认为;⑵介词,用拿把)
小题4:略
小题5:略
附译文:
(甲文)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招募淮军救援江苏,刘铭传率领练勇跟随(李鸿章)到上海,称为"铭字营"。招抚了南汇地区的降贼,选拔精锐之人隶属自己的部队……
光绪六年,俄罗斯按协议归还伊犁,(可是俄罗斯)有违背协议的言论。朝廷紧急防备边患,下令让刘铭传到京城。(刘铭传)上疏陈述用兵之事,提出方略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本应按次序进行,其中关键就在(修建)铁路。铁路的便利,难以尽述,对于用兵来说尤其是急待实行不能延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旦开通,南北东西短时间内可互相通连,没有征调军队匆忙急迫的担心,没有运输粮草艰难险阻的忧虑,在此基础上裁撤兵员节约饷银,合并成为劲旅,一个士兵可当十个士兵使用。权柄操自皇上,不被各地的封疆大吏牵制;建立自身强大的基础,杜绝外国人非分企图,全在这里了。”奏疏进上,虽然未得实行,但中国兴建铁路,其实是从刘铭传开始提议的。
光绪十一年,法兰西出兵骚扰广东,福建,朝廷下诏书起用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敌军多次进攻沪尾,又进犯月眉山,都被刘铭传击退,歼敌一千余人,相持八个多月。朝廷和法国和议谈成,法军才撤退。(刘铭传)开始被任命为福建巡抚,不久朝廷改台湾为行省,刘铭传被改授台湾巡抚。命令将士进入山中清剿安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的当地土民,都剃去头发归顺朝廷教化。(刘铭传)丈量田地,清理赋税,(收入)超过过去的数额三十六万多两,增收茶,盐,金,煤,林木等税收。刚来的时候,(台湾)每年收入九十多万两,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两.(刘铭传)在台湾兴建铁路,邮电,防务大体完备。
(乙文)刘铭传一直因为古代兵家都把用兵列为末技(或者刘常认为古代兵家……),正道却是在治国,所以平素从不因为军功显扬自己,特别尽心于治理国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
1、〖甲〗文的作者是明初的散文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
(3)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
(4)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宋濂
2、(1)热水
(2)腰佩
(3)得到
(4)把
3、(1)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求学过程中旅途艰难,生活艰苦(吃得粗劣,穿得破旧)。(意对即可)
5、用自身经历来勉励年轻人要勤奋读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①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1分)
(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1)(1分) 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2)(4分) 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一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1分)
本题解析:本题的考查要点一是明确内容即孔子、孟子的关于朋友认识的话,结合所学《论语》《孟子》选文知识作答。两段提到的对交友的标准明确可以看出一个字“德”, “友直,友谅,友多闻”“友也者,友其德也”这是他们的原则,同时也可以分析不同之处。
【附】《孟子》选文参考译文: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选自《南史·王弘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不收责责:责罚
B.悉委诸弟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收:逮捕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5分)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同,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2)王县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同“偾”,债务,欠的钱财。
小题2:②是王弘对答的话;④是说王弘一举一动都是讲究礼仪的,⑤是说王弘清正廉洁的。
小题3:说“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理解错误。彭城王对王弘的表现是不理解,而宋文帝认为。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很体谅王弘的做法。
小题4:(1)译出大意给2分。“居”:处于,在、“论”:议论,评论、“称”:称赞,称颂。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为”(是)、“情”(情绪,外在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称”(相符),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弘,字体元,是琅邪邢临沂人。他的曾祖父王导,官至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至中领军(官职名)。父亲王殉,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聪慧出名,他20岁时,当上了会稽王骠骑参军司马遣子的参军主簿。他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他的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殉逝世,王私就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一概不收取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蛤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桓玄攻克了建业,速捕了司马道子交付廷甜审讯,很多大臣与官吏由于害怕受到牵连,都不敢前来看望送行。王弘当时还在守丧期闯,却独自一个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评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支部,领彭城太守。后来迁任江州刺史.他减轻赋税和劳役,百姓感到安定。永初元年,王弘因为辅佐宋武帝登上帝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永初三年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套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表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
王弘熟悉了解政务,注意各种事务,能根据情况斟酌处理,每每存有宽仁公允之心。等到他的弟弟王昙首去世,文帝痛惜伤心不已,见到王弘流涕教欷,王弘只是露出端庄的神色而已。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对文帝说:“王昙首既为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粱,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文帝回答说:“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王弘竞能这样得到皇上的体谅。
王弘既是众人景倬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法。他的举止动作和文书.写法,后人都一一效仿,称作王太保家法。王弘虽然曾经当过国家重巨,但馋不营求财利,去世之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自
从他担任吏鄙尚书及担任总录尚书事,负责铨选推举官员以后,将要把功名爵位封赠蛤人时,每每先斥责辱骂,然后再施行加官进爵之事假如|用笑脸相迎,欢声笑语,那个人一定什么幽得不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皇上的封爵既然要赐给人,我又加晖托慰,那皖成了与苇王分享砷劳,遗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奸诈事奉君主。假如来誊官的人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机套。既然我没有办法给他们施加恩惠,又不稍微借助和颜悦色来安抚他们,那就会结成怨恨,这卑是我鄙薄所不露意做的事。”问的人听了心悦诚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②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硁硁然:坚定的样子。硁,音kēng。 ③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成为士人的首要条件是:立身处事有廉耻之心,能完成国君所交给“使于四方”的任务。
B.孔子认为次一等的“士”要能在“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即在道德上能有所成就。
C.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也是孔子所认同的。因为能做到这些,立身处世上也可以无所亏欠。
D.子贡问“士”的本意在于问“今之从政”的人如何,而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从政者勉强能够称“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