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2:14: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游人眼里一亮一亮的,美丽的花朵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2)尽管这只是一次,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济南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3)科学传播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A.装点演练误解
B.装饰演习误解
C.装饰演练曲解
D.装点演习曲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装点:装饰点缀。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演练:训练演习;演习:实地练习,多指军事方面。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或者是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错误地揭示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愿意,多指故意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公司?世界同类行业之首,是因为连续有三项产品获得国际金奖。
②他实在?不住心头的怒火,劈胸给了那家伙一拳。
③夜深看电视时,电视机的音量尽量小点,以免?别人休息。
A.跃居遏制妨碍
B.跻身 遏止 妨碍
C.跃居遏止妨害
D.跻身遏制妨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跃居”有很快地前进而成为的意思,与句子“连续三项获奖”呼应。“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住。“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是有害于。句子指对别人睡觉干扰,用“妨碍”。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古义为“那个人”现在一般是“对别人妻子的尊称”。B古义为“出使的人”现在为“出门带的包裹箱子”。D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在为“某一活动的承办方”。
点评:高考对古今异义的考查一般出现在翻译题中,单纯考查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也是学习文言文一个重要的方面,考生不仅要知道那个词是古今异义词,还要知道古义和现代义分别是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积成德;?②学于师;?③假舟楫者,非能也;?④卷天下;
⑤外连衡而诸侯;?⑥因乘便;?⑦割膏腴之地;?⑧匈奴七百余里;
⑨天下集响应;?⑩五十者可以帛矣。
A.①②/③⑨⑩/⑤⑧/⑥/④⑦
B.①/②⑤⑧/③/④⑦/⑨⑩
C.①⑥/②/③⑩/④⑦⑨/⑤⑧
D.①②⑥/③⑨/④/⑤⑦/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②意动用法;③⑩名词活用作动词;④⑦⑨名词作状语;⑤⑧使动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及凯旋而纳之
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A.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B.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D.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