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0 22:18: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今,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行业创新的全新引擎。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应用产品不断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其中,微信以其创新的功能和超凡的用户体验走在同行业产品的前列。
作为腾讯公司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品,微信受到了上亿人的关注。自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至今,微信用户总数已突破一亿。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腾讯将微信的产品定位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微信本身在手机上的流行和丰富的应用将使得微信成为腾讯在手机端的平台,这和QQ在PC端的作用一样。QQ满足了用户同步通信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异步通信的需求,微信则提供更大的弹性,让用户更加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社交关系,进行人际沟通。
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不再是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连上互联网,保持在线,获取和发布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上升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助推了这种潮流。
最初,微信1.0只是一种更快速的语音短邮,腾讯内部管这个项目叫“微邮件”,不同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业务,用户仅需通过WiFi或者3G网络的支持,就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完成通讯。使用时,只需按住屏幕下方的对讲键,对着手机话筒讲话,讲完后松开,软件会把你说的话发送到对方的终端上。同时,微信还能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很多人把它称为手机“语音留言箱”。
微信2.0新增语音对讲功能,其中多人留言形式很吸引人,不同于语聊,大家是以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虽然增加了延时性,但却多了一番不同的风味。此时,人们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微信3.0加入了陌生人交友。两个主要功能是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是找到与你同时晃动手机的人,漂流瓶是对陌生人信息的回应,也是QQ邮箱漂流瓶功能的平移。
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微信开放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功能,提供了更多附加服务。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构建起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微信每一次更新所带来的新功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微信4.2就做出了两个重要的更新——视频通话和网页微信。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认为这种新的视频通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创新的方向前进,我们期待腾讯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这一切,将由微信主导!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对于微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是在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后,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应用而涌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产品。
B.作为在移动互联网中出现的全新产品,微信具有创新的功能,并能让用户产生不同一般的体验,因此在同行业产品中名列前茅。
C.微信是腾讯公司的核心产品,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因此,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D.微信与QQ和微博相比,更具优越性,它能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提供更大的弹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们更习惯于利用手机连上互联网,并保持在线,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从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B.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现已成为手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助推了这一潮流。
C.最初的微信已经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有所不同,不仅可以借助相关支持使用智能手机完成语音通讯,还可以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
D.微信2.0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从此,人们就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3.0虽然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增加了摇一摇和漂流瓶这两个主要功能,但是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难以实现的。
B.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使微信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自己的开放平台,从而使微信具有更多的应用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C.随着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微信将成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通讯服务平台。
D.微信出现以来,不断地更新,目前仍在向着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们希望腾讯在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中,微信能够发挥出主导作用。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1.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悬棺或崖葬大都是古代渔民所为,至少他们的劳动生活与船有关。船形棺的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鱼骨,就是棺主人生前是渔民的最好证明。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就是指 “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断定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必须确认悬棺的年代与闽越人存在的年代大致在同一时期才行。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22题。

——《野草》之八
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它单调,它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它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里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它;对了它拍手,点头,嬉笑。但它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它的皮肤,寒夜又使它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自然段,作者以画家的笔触绘制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江南雪景图——山茶、梅花、杂草以及嗡嗡地闹着的蜜蜂。
B.从第一自然段绘声绘色、静动交织的描写中人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
C.第二自然段,作者特地选取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趣事加以渲染,让我们感受到南方人们生活的自由和欢愉。
D.结尾段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对它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E.作者以炽热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写了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萨满教
  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
  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1.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承载了神圣的传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分割的。
B.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比较普遍,因此,它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一些情况。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B.正因为萨满教信仰者共同认可自己所有的崇拜对象,萨满教才得以最终超越了其他宗教信仰而流传到今天。
C.虽然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D.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蒺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千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裉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主任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予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一样,也是20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看力翅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桂子父母,个个形象糊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诸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