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2:37: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圣人无常师常师:经常的老师
C.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D.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固定的老师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唯君图之
B.子犯请击之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邻之厚,君之薄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归纳如下:1、“之”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马说》)。2、作动词用,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3、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大致有以下三种:①“之”作结构助词“的”解。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②“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③“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本题前三项“之”均用作代词,意思分别指代为“这件事”“秦国”“它所贪求的土地”;D项为结构助词“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②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收这样的礼物?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用,我们不愿意。
③凡愿加入青年诗歌爱好者协会的,一经审查批准,立即发给会员证,并免费?诗集一册。
④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山峦隐现,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
A.做客实验奉赠踪影
B.做客试验奉赠踪迹
C.作客试验惠赠踪影
D.作客实验惠赠踪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寄居在别处。试验: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奉赠:敬辞,赠送。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等。踪影:踪迹,指寻找的对象。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D.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噪动不安它们将会???,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⑵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⑶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作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宣布按计划发射。
A.湮没?从而?不以为意? B.淹没?进而?不以为然
C.湮没?进而?不以为然? D.淹没?从而?不以为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湮没”指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而转化为他种基本粒子的现象。“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因果关系;“进而”表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为,表递进关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