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2:57: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菊是一副画,浸在秋韵柔情里的画,浸在秋实丰满里的画。
  有月的夜,朦胧的月如水,静静地泻下,妙妙曼曼,情情柔柔,天地间挂着一帘轻盈的纱裙;而菊立在空旷里:黄的、紫的、蓝的、粉的;是典雅,是富贵,是浪漫,是迷梦。在月光下,显得丽丽艳艳,楚楚动人。月光在朵朵菊之间,穿过来,穿过去,菊与月便成了一幅精工细雕的画。远处湖水辉映着月色,波光亲吻着月亮,菊的倩影便画在水里了。
  风裹着菊香,夹着秋果的甜味,穿过姑娘的发梢,拂过小伙的脸庞,跳跃在纷纷飘落的树叶之中。菊,清清雅雅的味道,柔柔地侵入心脾。天地之间展开了无与伦比的臂膀,迎接着菊给予秋景里最美丽的吻。菊在舞动,菊在展颜,菊的多姿多彩,是这温柔秋画里最和谐的色彩。菊的美丽便画在眼眸里了。
  霜趁着夜色,为菊盖上了一层透明的曼纱。菊就那么含蓄地默默地立在原野里,给人别样的感受。感受菊的,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感受菊的,在寒冷里静静地绽放,为大地注入温暖的血液。片片黄叶坠落,已经找寻不到往日的模样,而菊为这分别的季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尽管严霜是那么的无情,菊依然傲立,用自己的容颜就这样揉碎一秋的寒冷。菊的灿烂便画在阳光里了。
  菊是一本书,穿越三千年厚重的书,穿越古人今韵的书。
  菊不随秋叶飘舞,寒深露重,香味依然弥漫,与月共醉,与霜共舞。秋思因三千年的情结赋予菊花香满枝。菊是儒家,道家、佛家的缘。菊的超凡脱俗的品质,菊的高尚独立的品格,与“仁”,与“隐”,与“悟”融入了灵魂之中;菊的空灵,菊的绝俗,菊的清姿,已经融入了灵魂之中。“雪清玉瘦”是写菊的高洁,“暗香盈袖”是写菊的情怀。菊,清静无为,与那山野之中不媚世好,翻阅了三前年,依然铿锵有声。
  菊,在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笔下竟然是那么美丽,写尽三千年的风华绝代。菊花寓豪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菊花寓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寓思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寓品格,“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花寓洒脱,“抛书人对一枝秋。”读不尽的古人古韵,品不够的菊姿菊容,翻阅了三千年,依然不可诠释。
  从古到今,人们赋予菊,太丰满的内涵,太宽阔的外延。看到菊,就想起豪杰;就想起画家;就想起佳人:就想起才子。
  菊,是画,是书,更是一颗淡然的心。人淡如菊,日淡如菊。
  我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月华似水/我用花瓣儿小心地记忆/以盛开的姿势容纳/整个季节的冷酷/接受黑夜的盛宴/有风路过时/我在枝头微笑/或者,在寂寞的墙角/保持沉默,站立一生。”菊,其实不是那么彰显,不是那么展露自己的个性,只是简单而平淡地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独自悄悄地盛开。菊,开在这秋风秋雨秋霜直逼的季节,只想简单而快乐吧!她并不想把高雅富贵美丽清韵融与一身,默默而执着地做着自己。
  菊开在寒冷里,凋谢的过程也伴着寒冷。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拒绝霸气的心境。有人说“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这就是对菊的最高奖赏吧!也是人淡如菊的最高境界。
  有风的日子,菊轻轻摇落一身的清香;有雨的日子,菊和滴答的节拍一起歌唱;有月的无月的夜空,菊伴着寒露入眠;菊的千姿百态,菊的五光十色,都是抱着一个淡定的心,装点一秋的色彩。
  是啊:
  何不在房前屋后遍栽黄菊?会晤陶渊明,悠然之间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南山?
  何不以落英残云酿几坛花雕,邀夕阳对饮,大醉方休?
  何不拥有一张奢侈为铺满菊花的眠床,而我竟是庄周梦中的蝴蝶,穿走了菊花的衣裳?
  从战国时代的篱前,缓缓回过头来。触目十分眼熟,却不识谁是那副逸笔水墨里拈花扫去的闲人。
  正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1.“菊是一副画,浸在秋韵柔情里的画,浸在秋实丰满里的画。”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秋菊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菊是一本书,穿越三于年厚重的书,穿越古人今韵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由描绘菊如画,品味菊是书,最后转入对菊的精神的赞美。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心中的菊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用朦胧的明月、波光粼粼的湖水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菊的清丽脱俗的风姿;
  ②通过对菊花色、形、味多角度的描写展现了菊的艳丽清雅动人;
  ③用严霜中黄叶的坠落对比烘托出菊傲立寒霜的骨气。(意思对即可)
2.①从古到今,人们赋予菊丰满的内涵,菊的灵魂融入了独立、高洁、清静等多种品格;
  ②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绘出了豪气、恬静、洒脱的菊魂。(意思对即可)
3.①菊在寒秋悄然盛开,简单而平淡,默默而执着;
  ②菊在寒秋盛开,也在寒秋凋谢,她在名利和诱惑之外,回归简朴,平和执着地坚守骨气;
  ③无论晴雨,菊永远以一抹清韵淡然装点秋色。(意思对即可)
4.①充分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姿又清雅脱俗的秋菊图;
  ②旁征博引,引用古人写菊的诗句,既展现了古人对菊的喜爱,也突出了菊超凡脱俗的品格;
  ③化用陶潜南山归隐、庄周梦蝶等典故,丰富了文章的意境,更彰显了人们对菊的向往和推崇;
  ④在描绘了一幅风姿绰约的秋菊图的基础上抒发了人们对菊由衷的喜爱和赞美,将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增加了文章的意蕴。(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蓦然看到
许达然
以为黧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
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得夜是一片迷茫,仿佛夜也在做梦,想仰首深深吸一口气,看到上弦月浮在山岫,像一艘画舫停在蓝海上,顿时觉得自己是船夫,随着地球航行。
曾经去一个海岛。有一天爬山时,惊喜地发现一朵百合花开在一片绿中。如果那次的爬山是一首诗,那朵在山上瞥见的百合花,该是最美的一句了。我没有采它的欲望,因为如果采它,它很快就会枯萎,我不愿为花写挽歌,蓦然看到它已使我满足。如果想拥有一切喜爱的东西,就不会再有满足的喜悦了。
摩西率领下的犹太人出埃及,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倏然看到约旦河,多狂喜!茫茫海上,几乎绝望时,远远瞅见岛,使死沉沉的船充满希望与欢乐。在一丛陌生的脸儿中赫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两人喜相遇。一个作家也许长时思索稿笺仍空白,却因瞥见一片云,一只鸟,一朵花而勾起灵感。在一篇冗长而索然的文章里,瞬间看到警句,多振奋!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思,梦中跌入兔子洞里,惊愕地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蓦然看到许多事物使我们惊喜,但不是在爱丽思的梦中,而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
只不过是轻飘的一缕轻烟,而有一日的喜悦。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开始于刹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蓦然看到的悠然,从晋朝以来,不知羡煞多少人。一位将闭上眼睛的老人,恍惚看到远行的孩子回到身边,惨淡的嘴角顿时浮上一丝微笑,而含笑离开人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生的画面还可以因蓦然看到而添上美丽的一笔!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在炮声暂停的战场上,一个士兵疲惫地把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在漂浮,他顿时陷入久远的遐思,忘记适才的紧张而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突然一声炮响传来,那士兵倒下去,在他的遐思中死去。那士兵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爱默生在日记里曾写:“自然是个轻佻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说自然轻佻,也许因为她有太多的美。在大自然中,霎时看到的常觉得“美”;但在人间看到的常觉得“不美”。人这个筹码,常使大自然的天平不均。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甚至整天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如果把视线移向自然,眼睛与心灵就有许多欣喜了。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蓦然看到苹果落地,匆匆一瞥使他构思了革命性的理论。思索蓦然看到的喜悦吧!那使生活轻松与丰富的酵母!
1、文章的第二三段中蓦然看到的东西给作者带来什么?
⑴梦中醒来看见上弦月,对作者有何影响?(不超过16字)
答:
⑵爬山看见百合花,给作者带来什么?(不超过16字)
答:
2、文中引用爱默生的话“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对这句话怎样理解?(不超过20字)
答:
3、文章的第一段写到看见星星,第二段写看到月亮,第三段写到百合花,而第四段却一口气写了看到五种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45字)
答:
4、仿照第四段画线部分,以“蓦然想到”为题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答案:
1、(1)使作者从迷茫而变得自信而振奋。(2)给作者带来诗意、喜悦和满足。
2、大自然的美给人们许多惊喜。
3、点面结合,既有具体的描绘,又有拓宽和发展,因而内容丰富而突出“‘蓦然看到’使生活轻松丰富”这一主题。
4、略,只要写出一组生动的“蓦然想到”的内容即可。


本题解析:
1、要从原文找到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或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2、思考:自然的“作品”是什么?引诱后“我们”是什么心情?
3、题目说前几段一段一个对象,而第四段却写了五种景物。显然是告诉我们从详略与中心的关系,材料的取舍的角度来回答。
4、要求生动,尽可能地大胆想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又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答:?
?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答:?
?
小题3:.文中插入对村中大黑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绿树掩映、土地上种满庄稼,充满生机,欢快热闹的村庄。而现在的村庄则是土地荒芜,少见人影,一片死寂,步入衰亡的村庄。
小题2:(1)自从村庄里的人离开村庄,步入城市以后,村庄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直至消失,最终只能作为一种记忆存在于步入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脑海中。
(2)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往往对其中的变化缺乏深切的感受和记忆,记载城市的变化,最终只能依赖文字。
小题3:文章通过对大黑狗的慵懒、无奈动作的描写,以小见大,从细节上来具体展示村子的萧条、荒寂;将大黑狗的毫无反应与昔日的一片狗叫进行对比,更能表现出今日村庄的冷落、死寂。
小题4:.对村庄的消失满怀一种怀旧、感伤之情,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则持一种豁达、接受的态度。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雏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让人产生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的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些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选自2006年《读者》第7期)
19、文章写的是“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开头却从对青春少女的印象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20、作者在着力描写维也纳四月的画面之前,反复说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联系下文考虑,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
21、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问题。(8分)
(1)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小吕为什么把那些花称作“你的花”?
(2)“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懂得了春天怎样的特性和品格?
?


参考答案:
19、作用有二,一是为了引出下面所描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有铺垫作用;
二是用青春少女不同年龄阶段给人以不同感觉来类比维也纳春天不同阶段给人的不同印象,以突出后者。
20、这里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用是为下文蓄势,使前后形成对比,行文出现波澜,以突出维也纳四月春景的壮丽和作者见到那壮丽画面时惊奇、激动的心情。
21、 (1)作者四月再访维也纳,一直为见不到花而抱怨、失望和遗憾,一直在寻找花、关注花,花在作者心目中占居着重要地位。
(2)要点:①春天无处不在,生机勃勃,辉煌灿烂,四处张扬,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春天非常浪漫、迷人,富有诗意,魅力无穷,让人期望;③春天的生命具有敢于向冷酷与逆境挑战的勇气和英雄气魄。


本题解析:
19、(4分)作用有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手法1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21、(8分)(1)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渡过青鱼河去采浆果,把竹篮给装满了。青鱼河不是流经金井惟一的河流,但它却是最宽的。这河水流急,深不可测,因而很少有人在夏秋之时到对岸采浆果。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小题1: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表现曹大平夫妇为了挣钱(或“眼前利益”)不惜冒险的形象,与大鲁二鲁的不为所动形成对比(2分);②承接了上文大多数金井人的表现,预示了后文金井人的悲剧(2分)。
小题1:①由都柿的“皱纹累累”和“蔫软”联想到自己的老迈(“孤独”、“悲苦一生”),内心充满凄凉(或“由都柿的甜让她更加感觉到处境的苦”,2分);②把“都柿当酒吃”,且“一发而不可收”是想要以酒解愁,摆脱内心的苦楚(2分)。
小题1:先天愚钝(智障,1分),但坚守传统和诺言(1分,或“老实本分”、“质朴”),勤劳肯干(1分),热爱生活(1分,或“爱美”、“乐观”等)的农民形象。
小题1:①隐喻现代社会中金钱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或“批评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等);②启示人们要遵循传统的生活和劳动方式;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或“抵制金钱诱惑”、“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舍本逐末”等)。(其他理解,如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理解、分析文..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