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11-10 23:55: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花子
林清玄
  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子,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如果有一个花园,就把它种了。”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上台北。
  我很想马上把它种了。
  可是上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子,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着。
  最近,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就把它摆在鞋柜子里,有一天,我拉开鞋柜看到那一罐花子和那一袋泥土,就把它洒在家前的花园里。
  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我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写了一封信来说:“只要有土地,花子就可以活。”他又附寄来一包肥料。
  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洒了花子的土地,浇水、施肥,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也许它就会埋在土地里断丧了生机吧!
  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子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子,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
  花子吐芽的那几日,我常兴奋得无法睡去,总惦念着那些脆弱的花芽,而那是什么样的花呢?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慢慢的,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的珍贵,也许父亲是要我不要忘记自己的土地吧!
  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我想到,这么平凡的茼蒿花竟是从远地移种,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子,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坚韧。我把它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花子的瓶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的泥土混成的泥土。
  或者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子和这泥土到别地去流浪,或者有一天,这带自故乡根种的花子,然后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子,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人也是一个平凡茼蒿的花子,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化,并且结出新的花子。
  我仍然把花子放在鞋柜里,每日穿鞋时我就能看见它。
  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和他耕作的故乡的土地。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段开头写道:“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综观全文,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比拟的手法揭示了因我的居无定所花子也无处安身的窘境。
  (2)含蓄的语言形象地传达出花子顽强的生命力,让“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意对即可)
2.作用:(1)内容上,写出了“我”对“花子”未来的担忧;
     (2)形式上,为后文花子吐芽铺垫,赞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意对即可)
3.(1)与开头父亲给“我”花子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点明父亲送“我”花子的用意,就是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从而升华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乖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1~2题)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与海》可以看做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意对即可)
2.孩子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并回到老人的身旁。
3.老人是个面对厄运却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意对即可)
4.①狮子为百兽之王,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意对即可)
5.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6分)
A.第二段中“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其中的“更大的意义”是指文化人格。
B.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c.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D.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E.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F.文章借用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赞颂自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2.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4分)
?来源:91考试网
?
?
3.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 (5分)
?
?
?
??


参考答案:1.? C? F
2.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
3.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


本题解析:1.c林和靖是个例子,他只是“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使得”以下的话是就“群体”而言,非指林和靖个人。F文章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文化品位上”,文章也没有表达他们是“中国知识分予的楷模”的意思。
2.无
3.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比较具体的做法(“药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500天后,相约上海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芝加哥世博会,成为一届希望的盛会。置于金融危机之下的上海世博会,到底能不能给世界带来信心、希望与启迪?
12月17日,上海世博会跨入“倒计时500天”的节点。此前,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上海世博会被海内外关注者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上海世博会还能兑现中国政府承诺的“邀请到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目标吗?
而在对上海世博的探访中,记者的见闻更令人踏实: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影响到上海世博会的正常筹办。相反,种种信息正在印证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充足信心。
国际参展的规模与质量,一直被视作一届世博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自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签发邀请信,到今年12月15日,确认参展的已有183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
上海世博会组织方负责人证实: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部分国家,但迄今为止,组织方尚未接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的要求和意向。相反,一些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决定还是近日作出的。仅11月13日这一天,就有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时签约。
截至目前,签署《参展合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165个。而在100天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7家——就在这个“100天”中,全球金融危机“升级”,新签约78家的分量可想而知。
确认参展和签约速度之快、国家之多,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罕见。
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其背后的原因更耐人寻味。
“世界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与世博会直面人类进程问题、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契合。” 这是上月刚来上海的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表达的观点。
从申博阶段就一直参与其中的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冬天是来了,难道就要砍树吗?”他富有诗意地表述着: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却成为一届希望盛会,引入了明确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开启了世博会的“主题时代”,而且因深受欢迎延长展期。
现在,发生了继1929年以来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那么,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又一次让人们“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科技文化盛会呢?
从犹豫不决到最终签约,冰岛展区总代表表示,冰岛政府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振兴冰岛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不俗表现已经引起世界关注。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看来,世博会历史必将烙下“中国印”——“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践诺水平、生机活力,以及目前高效、及时的筹办工作,也使这一届世博会充满了吸引力。”
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冲击也不可避免,但在上海近日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八项措施中,加强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也被列入其中。而中国政府承诺对发展中国家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方案,也“一分都没有减少”。
对于全球及中国经济,未来的500天满布着变数,困难还可能无数。但是,无论对于组织方还是参展方,眼下,的确到了“动手大干”的时刻了。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7日,有改动)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章为何回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2)在金融危机升级的状态下,上海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3、请谈谈你对“冬天是来了,难道就要砍树吗”的感悟。


参考答案:1、①12月17日,上海世博会倒计时500天,虽然遭遇金融危机升级,但国际参展方没有退展,并且加快了参展合同的签订;②上海有信心办好这届世博会。
2、⑴对比。芝加哥世博会也是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进行的,但这次世博会成为一届希望的盛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会像芝加哥世博会一样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的希望的盛会,会给世界以信心、启迪。⑵①没有停止筹办;②积极与参展国联系;;③不改变自己的承诺。
3、①比喻的修辞,把如今的金融危机状态下的经济发展比喻为冬天的树。冬天树木落叶,处在生长停止状态,到了春天还会发芽、开花、结果;②就像现在我们遇到的金融危机,看起来就像冬天的树,但不能因为处在金融危机时期就停止世博会,这就像冬天把树砍了一样,是短视行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