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如今的农民工不仅仅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他们走进城市是为了追求新生活,是向往城市文化,是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目前,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这些制度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内,每项制度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各项制度之间既有内在逻辑关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目前,其他制度的实施,一般都不同程度地以户籍制度为依托,这就加大了户籍制度的改革难度;与此同时,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制度体系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其实,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并不难,难的是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如果采取新的思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才会有所推进。对于户籍制度只要恢复证明公民身份,满足社会管理需求的本来功能就可以了。对于其他配套制度改革,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制定农民工的不同的准入方式,分层分步,协调促进农民工进城。对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一定要从“集体排他”转化为“个别排他”。所谓集体排他就是将一个社会群体整体的排除在一种制度之外,使他们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帕金索针对中国的特有现象提出的。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使达到一定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民工享受到城市职工的待遇。这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我们放弃了“集体排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集体准入”。我们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采取分层分类法:对农民工群体,我们以农民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为依据,把农民工进行分层分类,让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部分等同的福利待遇;对各项制度,我们也采取分层分类,不是某个农民工一旦获得准入就享有全部的政策优惠,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不同程度地享受部分政策。
1.对目前农民工进城难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
B.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C.城市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存在着“集体排他”的特点。
D.很多农民工在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农民工不再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而是为了追求新生活,向往城市文化,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B.其他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的实施,都以户籍制度为依托。
C.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这符合公平原则,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D.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就应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恢复户籍制度原本的面目,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就会有所改善。
B.农民工进城在城市容纳力上不存在问题,政府就应该多多地组织农民工进城。
C.面对市场的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D.分层分类的进城体制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这一定能解决农民工无法真正进入城市的问题。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河
韩松落
①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那条河已经流淌了许多年。
②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
③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被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在秋天暴涨,在冬天枯涸断流,它们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了冰雪融水、肥沃的泥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尸体;在它们流经的地方出现了节节草、芦苇,出现了红柳林、沙枣林、核桃树林,后来又出现了良田、居民,出现了每到礼拜日就熙熙攘攘的集市。
④我的父辈是在河流两岸栽下核桃树、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的人。他们来自甘肃、山东、河南或是上海。他们说着“到那边去,那边有地种,有粮食吃”,招呼着叔伯兄弟,坐上了拖拉机、大卡车和冒着长烟的火车往西走。在玉门他们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金刚砂矿石在阳光下闪亮,在以后的漫长的、夜以继日的跋涉中,他们看见了更多的奇异景象,他们看见了阿克苏的红色、紫色和绿色的山,比心灵所能承受的最亲近的距离还要近的玻璃似的星空,看见了野黄羊群像汹涌的朝霞一样在落日下的戈壁上奔跑。他们忍受了一条河流所能忍受的消耗:在火车的闷罐车厢里,有人带来了传染病,有人病死了,就埋在沙漠里;有人偷走了别人小心携带着的全部积蓄;有人打架,有人受伤了;有人和别人有了私情,约好了火车一到站就逃走。在和田,他们遇上了地震,所有怀着巨大希望的垦荒者都睡在了草棚里,疾病还在蔓延,草棚失火了,有的人失去了骨肉至亲。而当卡车到了终点时,谁也没有留在车上,他们纷纷跳下车厢,抓起一把发硬的、白花花的盐碱土,仔细地端详。
⑤在他们之前,还有那些垦荒战士。那些到过南方和北方,最终由儿女把报丧的家书寄回东北、寄回平原的战士。他们为节省唯有的一身衣服,在劳动时赤裸着身子。几万、十几万个男子,赤裸着,像一块块黑色的金子,散发着胶质的光芒,几万、几十万个男子的身体,像道黄色的洪流。
⑥男人在三十岁就显得苍老,孩子在拼命长大。棉花田、苜蓿地全都望不到边。沙枣林里的沙枣,全都落在地上,无人捡拾。所有走上几天几夜也到不了头的宽而硬的白土路,全都是脚踩实的。如果想见到沙漠必须走上一百里路,想打到黄羊,就得带上帐篷。即使是一年一版的地图,也来不及写上所有新出现的村落、镇子,那些音节优美的地名,如果翻译过来,本应是“野狼出没之地”、“飞鸟坠落之地”、“大风口”,候鸟飞去南方,再飞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沼泽。于田河、策勒河,所有的长河,即使是离开以后,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大城市,我还是能听得见它们的水声,嗅得见它们的气息。甚而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我,我们由于田迁回内地的十三口人,我们知道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召唤。我,要写出来。
⑦而那于田河呢,是不是还在皓月笼罩的大漠里日夜不停地流淌,每到春天就有巨大的冰块在河中拥挤着?那河边的红柳林、芦苇滩,是不是还在依序生长着?草地上的男人是不是还在歌唱?而每到秋天,无边的草都会变得枯黄,来了风,就随风起伏着,而每到夜里,远远近近,都是野火明灭?
⑧而我那于田河边的家呢?园子里长满青草了吧?葡萄架倒了吧?野鸟,在房梁间,做着巢了吧?
(选自《怒河春醒》,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的河流也称为“长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⑥段的结尾写道:“我,要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两段使用的一连串问句作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以“长河”为题,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去写“我的父辈”等拓荒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都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在随着季节变化着,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生机。
小题2:作者为昔日在于田经历的生活所感召,为“我的父辈”的拓荒精神所激励。
小题3: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田河以及那里的人、事、物、景的回忆,对昔日生活的怀想与思恋。
小题4:因为长河与“我的父辈”等拓荒者有许多相似性,都需要有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都需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付出艰辛的劳动。写长河就是为了写“我的父辈”等拓荒者,更能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意与感动。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作答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第③段,根据题目,接下去的句子“但因为……”,就是对这个题目的回答。然后,结合问题,对下面的句子进行梳理整合,可以保留“它们经受的……,它们所做的……,它们也足以……”作为答案的第一个要点。最后,对“它们总是在……集市”进行整合,作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
小题2:这句话是在④⑤⑥三段内容的基础上的抒怀,是垦荒战士和父辈的艰难而辛苦的拓荒促使作者有此抒怀。其次,也有主观上的在于田的生活经历“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就时刻在感召着自己。
小题3:首先仔细阅读最后两段文字,理解这两段描写的是作者对于田河、于田河边的家园情景的回忆、想象。然后,结合段落在文章结尾处的位置作答,文章结尾通常有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主旨等作用。因为本文的主旨在第⑥段中的“召唤”“写出来”等中就已经有所表达了,所以这里应是深化主旨。
小题4:首先要在文中分别找到写长河和“我的父辈”的段落,写长河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段落,写“我的父辈”在④⑤⑥三段。可以看出,他们都有耐心, 都要忍受恶劣的环境,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然后,结合文章主要表达的感情去表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夜读周庄
(1)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不无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2)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归还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3)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4)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滟;窄些的是小镇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这使人想起那句“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身处暮色里的周庄,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5)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6)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像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7)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8)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所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如果把她称为一位银发的老人,她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如果把她看作是一个恬静的少女,她就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9)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10)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
(11)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小题1:作者说“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请说说这样说的理由。(6分)
小题2:第三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周庄的桥,请概括这样写的用意。(4分)
小题4:作者既称周庄的夜是一位银发老人,又称它是一个恬静的少女,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白天的周庄喧闹、嘈杂,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夜晚的周庄则呈现出天然无雕饰的纯真与本来模样;(2)夜晚的周庄宁静,古朴典雅,美丽柔和,安详闲适,婉丽娇柔,充满着诗情画意。(每点3分,共6分)
小题1:从嗅觉、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按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运用了比喻;以声衬静(答对其中3点即可,共3分),突出夜晚的周庄宁静、素淡和古朴(有韵味)的特点。(1分)
小题1:交代周庄的水乡特色;点出周庄的历史悠久;写出周庄因桥多而美丽的特点。(1点1分,答满3点4分)
小题1:不矛盾(1分)作者称周庄的夜是一位银发老人,强调她宁静、安详、悠闲,又有历史韵味的特点,(2分)称她是少女,突出她婉丽、娇柔、温和、清纯的特点。(2分)和周庄白天的喧闹、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对周庄宁静的夜晚情有独钟。(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考查景物描写对主题的作用,“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因为夜晚的周庄最能体现周庄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无论在思想或艺术方面都标志着作家的一次飞跃。
B.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
C.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的客人有两家人: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这两家人上葛朗台家来,是看上了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
D.女仆拿侬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丑陋而内心单纯,反差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