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1 00:09: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题?画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略
本题解析: 小题1: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小题2: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鹭①宿,蒹葭夜夜寒。
【注】①鷖(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
?答:?。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
?答:? 。
参考答案:(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小题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小题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风前燕”与“霜后桐”很容易确定比喻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不能游离诗句本身。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10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2分)
【小题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
【小题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 别(2分)
【小题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4分)
【小题3】“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别”是告别、辞别之意,表明这是一首离别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