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 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6.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7.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审视之,方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酉甫②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德秀益知名。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③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源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 “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新唐书·元德秀传》
注:①擢第:登第,单进士。②酉甫:音pú,合聚饮食。③笥:音sì,盛衣物的竹器。④饫:音yù,饱。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食不盐酪,藉无茵席藉:坐,卧。
B.盗请格虎自赎,许之格:击,打。
C.房琯每见德秀每:经常。
D.子哭过哀,礼欤礼:符合礼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陶然弹琴以自娱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德秀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去世,服丧期间,他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服丧期满,因生活所迫,调任南和尉,后因人举荐升任龙武军录事参军。
B.元德秀年轻时未趁父母健在娶妻,母亲去世后,不肯结婚,打算抚育侄子作子嗣;后来年龄大了,他又准备娶妻,因家里贫穷,不得已求任鲁山县令。
C.元德秀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晚年定居陆浑,从不锁门,家无仆妾,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为人率性,善作文辞,得到房珀等人的称赞。
D.元德秀去世后没有留下像样的遗产,族弟元结对他十分尊崇,认为他不求富足,不苟言辞,不贪女色,品行足以警戒那些纨绔子弟和荒淫贪佞之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5分)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定 ?
B.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
C.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 移:移动
D.不逆情以干誉 逆:违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何为而可/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B.所以求此名也/所以纵之乎 ?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D.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其圣人之法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对君子要讲信义,而对小人要施加刑罚。 ?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施加刑罚而将犯人打入死地,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这又让小人特别嚣张。 ?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假如)料到犯人必会回来才将他们放走,这是上面(皇帝)窥察揣摩下面(囚犯)的想法。?
D.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加恩德与(囚犯)懂得了信义这种情形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要看其是否能够为了“义”殒身不恤,视死如归。
B.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的做法只不过是为了求得贤德君主之名,并不值得称赞。 ?
C.作者认为囚犯在明知必死时做出回去领死的抉择,才可以说施恩教化取得成功。
D.作者认为圣君明主治世应以人情为本,既不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追求作秀求名。?
5.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