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3-15 13:54:0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
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
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较弱,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
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
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具体来说,次贷危机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
有关。从2001年初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
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
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与固定利率相比,这
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从2004年6月起,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
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
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
有关。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
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
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第三、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
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
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
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
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
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
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小题1: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高。
B.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C.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D.按揭买房在美国非常流行,首期付款额很低甚至0首付。

小题2:关于原文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危机,这里的“次”是指贷款人的资信条件较“次”。
B.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之一的信贷环境改变,主要是指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融资困难加大。
C.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是高风险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产生和扩张的具体表现。
D.次级房贷衍生产品是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产物。
小题3:下面各项中,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房价下降时,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就会出现信贷危机。
B.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忽松忽紧,导致信贷市场产生大幅波动。
C.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D.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
小题4:在次贷产生后,下面的推测相对更有利于避免危机发生的一项是?(?)
A.在贷款时规定次级按揭贷款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B.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以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
C.金融机构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D.在次贷危机即将爆发时,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施以援手,使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降。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A(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很低。)
小题:C(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小题:B(原文是“由松变紧”)
小题:A(B只会累积危机,不会避免危机;C只能表明危机由谁承受;D危机已经发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阳光故乡路
周伟
  ①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
  ②我站在笔直的水泥村道旁,望而却步。当俯下身来时,我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顿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它们也许小得只是一只蚂蚁,也许贱如草根,却总是无比的勤劳、团结和强大。潮湿温暖肥沃的土地,是它们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生命之本。你看看,一只只蚂蚁,总是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一起捕食。一个个,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它们尽管没有飞翔的翅膀,从低处爬行,但也能跃上树枝,登上高楼。
  ③有一天,我读到美国学者吉姆·罗恩说过的一段话,他认为蚂蚁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第一部:永不放弃;第二部:未雨绸缪;第三部:期待满怀;最后一部:竭尽全力。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读完,我的心灵也为之一颤!
  ④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蚂蚁有很强的求生欲望,我们常常看见被水淹没的蚂蚁,它们总是努力地挣扎,拼命地爬上爬下,找寻生命的出口,脱离危险和困境。是的,热爱生命的蚂蚁启示我们,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更是美好的。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才会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⑤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厌蚂蚁。对于养蚕,我却很上心。奶奶常常抚摸着我,笑说我像一个蚕宝宝:白白的,肉肉的,胖胖的,嫩嫩的。奶奶见人就说,宝宝馋,宝宝蚕;馋宝宝,蚕宝宝,饱养蚕宝宝呢!奶奶还说我跟蚕宝宝一样,整日地吃了睡,睡了吃,养得白白胖胖,滑嫩光鲜。奶奶说,尽管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一家人总是勒紧裤带省下来给我吃。奶奶还跟人说,养蚕宝宝跟养儿没有什么两样,都娇嫩得很,冷不得热不得。冷时,要用干柴干草给蚕宝宝取暖。这样,蚕宝宝才会长得快,长得好。
  ⑥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长大了的我来到了城里,来到城里的我似乎忘记了蚕的生长全过程。或许是我只记得饱养蚕宝宝的幸福和快乐,或许是奶奶没有跟我细说蚕长大后破茧成蝶的道理。其实,我应该早就知道的,只是孩童时的我贪玩,懵懵懂懂。及至我在学校里才学到这样的书本知识:长大了的蚕,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蜕皮。约一天的时间,它不吃不睡也不动。蚕经过第一次蜕皮后,就是二龄幼虫。然后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岁。通常,蚕要蜕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这时,五龄幼虫需要两天两夜的劳累,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为痛苦的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最后,要破茧而出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获得新生。
  ⑦破茧成蝶,无疑是心灵的一处驿站,是生死轮回的一个美梦,是生命的一次复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了美、为了自由、为了大爱、为了希望……蚕能破茧成蝶,况且人乎?于我来说,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又有什么可怕?!放眼望去,大地上到处都是一个个白茧,圆圆的,温润的,堆积如丘,阳光点点照耀着,晶莹透亮,光彩夺目,天地间一派幸福和梦幻。
  ⑧静下心来,我猛然觉得: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无穷的丝是它对大地缕缕不绝的爱;一只只飞蝶,是一个个生命在绽放,梦想在放飞,我不禁感喟良多,唏嘘不已。
  ⑨安静的时候读古人,发现古人高明睿智,佛心慧语。大诗人白居易感喟最多,在《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东坡居士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⑩是的,大地永无乡,心安是吾乡。人在凡尘,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常想一二,心存阳光,快乐相随。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欧文·姆斯是第一个活着走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人。当人们追问其秘密时,他笑着回答:“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
  我看到乡村最美最朴实的风景了,我又看到了从前的乡村,小溪还是那样缓缓地流淌,悠悠地哼唱,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地追赶着,一路走走停停,听小溪不停地歌唱,看行云流水,看春光点点,看万物淡然……远处,有三两孩童骑在牛背上,一个个悠然自得,大声地念诵着《三字经》:“……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他们的背后是绵延的大山,安宁而又平和。(取材于2010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文字“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是说故乡近在眼前,可是没有了昔日美丽朴实的风景。
B.“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厌蚂蚁”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主要是衬托作者小时候对于养蚕很上心。
C.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安宁平和的乡村图景,与第一段相照应,是作者思想升华的表现。
D.文章主体部分以蚂蚁为中心展开联想,整篇文章思路开阔,行文开合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文中说“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又说“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最后说“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达的含意。
(1)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⑦段说人应该像蚕一样“破茧成蝶”,第⑧段又说“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你认为这二者矛盾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蚂蚁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蚂蚁勤劳、团结和懂得珍惜生命的精神一步一步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又为后文写自己最终摆脱困境和痛苦,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到“心安是吾乡”埋下伏笔。(意对即可)
3.一方面是说自己在长辈的精心抚养下很快长大,如同蚕被人精心照料下的自然生长;另一方面是说自己没有经历蚕的那种多次蜕皮直至破茧成蝶的痛苦生命过程,生命没得到升华,不能算真正的长大。(意对即可)
4.不矛盾。前者是说只有勇敢面对人生中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生命才能得以升华。后者是说一个个白茧,正如人生中必经的生命历程,人应该安心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总之,正是白茧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心存阳光,快乐相随,心安是吾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散文》2008年第3期)
14、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3分)
答:?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
16、“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
?
17、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的?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
?
14、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3分)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6、“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7、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的?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14、“庄子的翅膀”在文中指不慕名利、清心寡欲的思想。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
15、细致而真切地描写自己步入中年时候陷入生活“沼泽”的“沉重”感受,用意在于激起读者共鸣,调动读者体验,从而引出“庄子的翅膀”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下文,与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为写“庄子的翅膀”作铺垫和衬托。
16、作者认为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生命的沉重”主要源于人类对金钱的无尽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17示例:①这里表现出作者既渴望拥有庄子那样轻盈的“翅膀”,挣脱现实名利的羁绊;又觉得人生在世,还应持有一种现实思想,脚踏实地,与世沉浮。这是一种将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矛盾思想,实际上是愤激之词,表现了作者因陷人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更深刻的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4)?②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我们应该正视,还应该理智地应对,我们既应扎根于现实,又应始终葆有庄子那种旷达轻盈的思想,应努力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摆脱现实带来的“沉重”之感,笑对生活。(2分)


本题解析:14.无
15.无
16.无
17. 见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2)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有了好的休息,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3)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形象。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装饰并不是为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饰给别人看。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但大家很热衷。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4)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分支。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常常呕心沥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5)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不朽。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而连我们自己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6)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7)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许多事都是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于是,一场,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8)这是个悲剧。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更惨。
(9)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10)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11)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12)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散文百家》)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2分)
(2)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4分)
小题2:文章是围绕“墙”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小题3: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人类的悲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有人说“墙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正是一部人类史”,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原文陈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墙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安全感,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形成。(2分)
(2)虽然承载了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的墙显呈现出许多意义,但是真实的、生活中的墙却更实在,更有人情味。(4分)
小题1:(1)文章首先介绍了墙的出现的积极意义,带给人们安全感;
(2)然后写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意义被不断异化。(①在很自我中心的人类手中,墙庇护的作用被弱化,化成了人类装扮自我的工具。②墙再好,终究难逃被历史车轮碾碎的悲剧。③墙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阻碍了新生事物的产生。④墙本来是一种新的创造,但结果却孤立了人类的灵魂,割裂了人类种族内部的沟通。)
(3)最后写作者呼唤真实的、生活中的墙的出现。
小题1:为了彰显个性,人类进行着不明所以的“自我装扮”(1分);人类亲手创造的美在时间面前终究不能不朽;(1分)为了寻求安全和保护所做的种种努力却时常成为时代发展的绊脚石;(1分)人类亲手创造了“墙”将自己孤立起来,造成精神伤害。(1分)。
小题1:示例:我赞同这种说法。(1分)墙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进行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墙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2分)墙的出现符合远古人类的安全需要;随着文明的进步,墙又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及个性的追求;随着人类欲望的进一步膨胀,墙最终成为了人类等级划分的工具,割裂了人们精神上的联系。(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注意关键词“里程碑”“ 平添了许多色彩”“更少了无数的忧患”的含义。
小题1:总结文章的行文思路,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思路,首先介绍了墙的出现的积极意义,其次写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意义被不断异化,最后写呼吁。答出第一点和第三点得3分,只答出一点得1分。第二点只概括得2分,还作了阐述得3分。
小题1:结合第三段得出“为了彰显个性,人类进行着不明所以的“自我装扮””,结合第七段得出答案二,结合第九十段得出后两点。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回答你是否赞同“墙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正是一部人类史”,再结合“原文陈述理由”,回答切不可脱离文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之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为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许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的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掩盖地有些憔悴色,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促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着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着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洒落。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从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像船一样地缓缓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拍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做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翅膀,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仿佛带着愤怒,对着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土,而又鼓扑着双翅,做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诧。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他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给文中加线的词语注音。
(1)啾啁(  )
(2)(  )
(3)(  )
(4)(  )
2.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关于颜色描写的词语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结尾处一改前面轻柔低沉的调子,变得激越起来,和全文很不协调,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一幅久旱之后盼甘霖的景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气氛更加沉闷。
B.全文既有轻雾般的柔和、梦幻般的朦胧诗情,又有生动明晰的图像,给人一种沉闷而又有所追求的感觉。
C.文章通过“雨前”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
D.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咀嚼。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厌倦的感叹,也有积极争取的呼唤。
E.本文语言精雕细琢,格调沉郁,但是高雅。意境含蓄优美。


参考答案:1.(1)jiū zhōu ;(2)yìn ;(3)sǔn; (4)fù
2.“嫩绿”和“憔悴色”形成强烈对比,“嫩绿”因为尘土的掩盖而变得憔悴,生动而极富形象地刻画出自然界在渴望着雨的洗涤。(意对即可)
3.(1)结尾处的一只远来的鹰的愤怒与抗争、鸣叫与呼唤无不反映了作者的心态。?
  (2)这是一只拟人化的鹰,它身上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然而雨还是没有来,表明作者仍然未能如愿,依然苦苦地等待和追寻。(意对即可)
4.A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