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①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 ②数出赀助边 ③震即斩以闻 ④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扞卫 ⑤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 ⑥随宜劝课,鸠敛有法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张用诚以为(马勋)不知自己的阴谋,率数百名骑兵迎接马勋,让他住在馆舍中,左右严密守卫。(2)你们的父母妻儿都在梁州,现在抛弃他们^造**,有什么好处呢(所得到的好处是什么)?
[解析] (1)句意正确2分,“其”“以”“馆”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妻子”“反”“何所”各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仰:依赖。
小题2:①中严震因富有而在乡里做官,不属于“兴利除害”。④表现了严震对皇上的忠诚。⑤中“仆用诚”“格杀其子”的是马勋及其左右。
小题3:“升任恒王府司马”的是严震,而非严武。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与“且贰于楚也”中的“贰”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C、不迁怒,不贰过
D、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何乔新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魁。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①,以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遗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以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典,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乃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文渊:何乔新之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募兵击擒其魁魁:首领
B.有司责课,民多破产课:功课
C.疑旌贤之典典:原则
D.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勘:调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
B.振至明年麦熟乃止乃赠太子太保
C.以金币馈以存故旧之恩
D.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B.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C.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D.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乔新于景泰五年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后依次出任福建副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等官职,政绩突出。
B.何乔新得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却仍被征收矿税以及兴化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多年后仍交租等情况后,上奏朝廷,使其得以被减免。
C.何乔新为人清廉,去淮西视察时,拒绝了他父亲的学生巢湖县令阎徽赠送的金币和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
D.何乔新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为保全其节操上奏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应。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再次进言,何乔新才被封为太子太保。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3分)
②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何乔新“廉介”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课:赋税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①这一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按旧例,赈济到秋季为止。
②中间仅因为有接受亲戚馈赠的礼的嫌疑,就被勒令辞官,这进退不明的处理,实在是可惜。
(2)①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因福安、宁德的银矿早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因此破产。乔新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减税三分之二)
②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父亲祝寿时,阎徽想通过何乔新送东西给他父亲就是不行)
③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乔新辞官在家后,杨爱派人赠送厚礼,并且送给他做棺材的上好木料,乔新坚决不收。)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项解释与原文不符,文中原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大意是福安、宁德的银矿早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因此破产。所以,“课”应该是赋税。故选B。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不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两个“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向”;B两个乃.都是副词,“才”; C.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D.两个因,都是介词,“通过”“经由”。故选C。
小题3: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初”是以前的意思;表时间范围,故单独作句;人名及名词一般都做开头结尾,做主语或者宾语,故需要断开。正确选项是A。
小题4: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在组织答案时,要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辨别。C项原文出现在第二段,错误在以偏概全。拒绝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增送的厚礼,都不在何乔新视察淮西之时。所以,正确选项是C。
小题5:(1)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如:“故事”,旧例。“赈”,赈济。“馈遗”,馈赠的礼,动词用作名词;“勒令”,被勒令,被动句,“诚”,实在,的确。
(2)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抓住围绕“廉介”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或者找出具有概括性的原句也可。如“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因为矿藏断绝,却依然缴税,民众破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 (一)师旷论
? 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劝学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⑵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2.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
3.⑴ 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平民就不愿意戴它,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丽,而是把它浸在臭水里才这样的。
⑵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