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03-15 14:06: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
B.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涧谷而蔓延绝: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性异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墨为竹愿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满谷以吾一日长
D.而养生者取,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食 乎 竹 问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 变 也 多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3分)
??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3分)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共六处断句,每断对两处给1分)
小题5:(1)比如在风停雨住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若夫”“霁”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又与我画墨竹有什么不同呢?(“虽”“朕”“焉”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达:幼苗出土。揣摩前句“山石荦埆,荆棘生之”的意思,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就可体会到后面句子是说竹子的生长,因此此处达的意思是幼苗出土。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两个“以”作介词,意为“用、拿”;A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C中第一个“乎”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可译为“比”。D中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全放置于”错。应该是“不仅仅放置于竹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然、无、莫”,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5: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若夫”解释为至于,比如;“霁”解释为天晴;第二句时注意“虽”解释为即使;“朕”解释为征兆、痕迹;“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可解释为呢。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
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卒起不意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图穷而匕首见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毋内诸侯
D.秦王还柱而走?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仙芝,高丽人。年二十余,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仙芝美姿质,善骑射,父犹以其儒缓忧之。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①,其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②,经疏勒③,登葱岭,涉播密川④,遂顿特勒满川⑤,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军为三,使疏勒赵崇玼自北谷道、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与监军边令诚自护蜜俱入,约会连云堡。堡有兵千余。城南因山为栅,兵九千守之。城下据婆勒川。会川涨,不得度,仙芝杀牲祭川,命士人赍三日糒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鞯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诚曰:“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万计。
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师行。三日,过坦驹岭,岭峻绝,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驱我何去?”会二十人至,曰:“阿弩越胡来迎,已断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来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以精骑一千先往,谓小勃律王曰:“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急遣元庆断娑夷桥,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桥长度一箭所及者,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注]①国名。②③④⑤均为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以女?妻:嫁给
B.会川涨,不得度?会:恰好
C.衣阿弩越胡服来迎?衣:穿
D.吐蕃至,不克度?克:克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父功补游击将军?父犹以其儒缓忧之
B.其王为吐蕃所诱?拔其城
C.乃潜遣二十骑?功一岁乃成
D.城南因山为栅?乃出降,因平其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仙芝“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
②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③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
④急遣元庆断娑夷桥
⑤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
⑥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起初不太知名,后来受夫蒙灵察提携,才担当重任。
B.由于小勃律国的原因,唐王朝的二十多个附属国都依附了吐蕃,唐王朝多次征讨小勃律却都无无功而返。
C.高仙芝在 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果敢进兵,大败敌军,一举攻克连云堡。
D.高仙芝与边令诚击破小勃律国后,又招降了小勃律国的国王,随后从连云堡班师回朝。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列文言文材料断句。(3分)
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3分)
②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3分)


参考答案:5. D.
6.B
7. B
8.D
9.(1)(3分)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第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
(2)(6分)①(3分)假使刚才我们正在渡河的时候,贼人(敌军)攻击我们,我们就全都会死掉了。
②(3分)(我们)不打算要你的城堡,我们只是想借路到大勃律去罢了。


本题解析:5. D.【克:能、能够】
6.B.【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他们的。(A.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动词,认为C.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因:介词,凭借/连词,表承接)】
7. B.【①是高仙芝出征的行军线路,⑥是说高仙芝取得胜利,班师回朝】
8. D.【边令诚并没有随同高仙芝进攻小勃律国】
9.(9分)【(1)共4分。错1处不扣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密令元庆曰”句的“庆”和“曰”之间可断可不断,“至皆缚以待”的“至”和“皆”之间可断可不断。(2)①向:假使,1分;方:正在,1分;无类:死光,没人能够幸存,1分。
②若:你的,你们的,1分;假道:借路,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高仙芝,高丽人。二十多岁时,因为他父亲的功绩补任游击将军。几年之后,高仙芝父子成为同僚。高仙芝容貌俊美,擅长骑射,但他父亲还认为他文弱而为他担心。起初他做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人的部下,不是很有名气。后来做夫蒙灵察的部下,才得到优厚对待。开元末年,夫蒙灵察上表奏请皇帝让高仙芝做了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小勃律国,它的国王被吐蕃诱惑,吐蕃国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勃律国王做妻子,因此西北二十多个国家都归向吐蕃。自田仁琬以来唐军屡次征讨,都没有成功。天宝六年,皇帝下诏命令高仙芝带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人前去征讨。这时唐军步兵都有自己的马匹随军同行,高仙芝就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进入握瑟德,再经过疏勒城,登上葱岭,涉水过播密川后,就临时驻军于特勒满川,行军总共用了一百天时间。特勒满川,就是五识匿国所在地。高仙芝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派疏勒城守卫将领赵崇玼从北谷道、拨换城守卫将领贾崇瓘从赤佛道、自己与监军边令诚从护蜜一齐进入特勒满川,相约三军在连云堡会师。连云堡有敌军一千多人守卫。敌军还在城堡南边依山建立栅寨,并部署了九千人的军队守卫它。城堡下临婆勒川。这时恰逢婆勒川河水暴涨,不能渡河,高仙芝宰杀牲口祭婆勒川,命令士兵携带够吃三天的干粮到河边集合,士兵不很相信能渡河。等过了河,才发现旗子没有沾湿,马鞍没有沾水。唐军已经排列成阵,高仙芝大喜,告诉边令诚说:“假使刚才我正在涉河的时候,贼人攻击我军,我们就全都会死掉了。现在我们已经过河并排列成阵,这是上天给机会让我们歼灭他们啊。”就登山挑战,时间还没到正午,就打败了敌军。攻下了敌军的城堡,斩敌军首级五千级,生擒敌军一千人,夺得战马一千多匹,衣服物资器物甲仗以几万计算。
高仙芝想就此再深入敌境,边令诚害怕,不肯继续前行。高仙芝留下瘦弱的士兵三千人,让他带着守卫城堡,于是带领军队继续前行。三天后,大军过了坦驹岭。坦驹岭十分险峻,下岭有四十里的路程。高仙芝担心士兵害怕山势太险不敢前进,就事先暗暗派遣二十个唐军骑兵,穿上阿弩越胡人的衣服来迎接唐军。高仙芝事先告诉部下将校说:“阿弩越胡人会来迎接我们,我们没有什么担心的。”到了下山的路口,士兵果真不肯下山,说:“您要驱使我们去哪里?”恰好那二十个骑兵到了,这些骑兵说:“我们阿弩越胡人来迎接大军,我们已经砍断娑夷桥,断绝跟吐蕃的关系了。”高仙芝立即假装十分高兴,命令士兵全部下岭。娑夷河,就是弱水。已经走了三天,阿弩越胡人真的来迎接大军。第二天,到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遣将军席元庆带领精锐骑兵一千人先去小勃律,对小勃律国王说:“我们不打算要你的城池,我们只是想借路到大勃律去罢了。”城中的大头领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秘密命令席元庆说:“要是那些头领逃跑的话,你只管拿出诏书(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叫他们回来,然后拿彩帛赏赐他们,等我到了,就将他们全都绑了来等待我处置。”席元庆按照他的话做了。高仙芝到了后,将那些头领全部处斩。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逃到山洞中躲藏起来,唐军抓不到他们。高仙芝晓喻招降他们,国王才出来投降。于是彻底征服了他的国家,并急忙派遣席元庆砍断娑夷桥,当天傍晚,吐蕃军队就到了,但不能过桥。桥的长度大概是射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需要花一年的功夫才能重新修好。八月,高仙芝带着小勃律国王和他的妻子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一起班师,于是西域各地七十二国的胡人都被震慑住了,主动归降亲附唐朝。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有关《雷雨》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雷雨》前面的“舞台说明”,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B.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一方面,鲁侍萍相信命运,认为自己命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黑暗的不公平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C.繁漪在揭开周家30年前的内幕时的神态是“骄傲地”,表现繁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四凤结合是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D.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鲁侍萍没有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仆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又非常感动,终于说出自己说是30年前的鲁侍萍。
E.周朴园知道站在眼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他悲喜交集,悲的是这么多年他对侍萍的苦苦思念,喜的是侍萍还活在世上,还能与他重逢。


参考答案:E


本题解析:D项鲁侍萍并不是因为“感动”而是为了揭露周仆园的虚伪本质才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的;E项周仆园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后并没有“喜”,而是立即意识到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所以立即感到“惊愕”“惶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千钱买一石或:有人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超过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妄:随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国都的人于是把我们的木柴当做宝贝一般
B.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
C.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令人敬畏有高傲不同一般的气节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受任君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文章起笔写国都的人和江南的人对竹子的喜好和厌恶,一好一恶,对照鲜明。
C.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D.任君不与江南的侯家富豪攀比池亭花石,正是因为他喜爱竹子正直孤高的品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美好
小题1:连词,那么(A.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C.介词,表被动,被/替,给;D.介词,在/对于)
小题1:(国都的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竹子当做珍宝)
小题1:(“厌恶”应为“轻视”)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览过国都世宦富贵人家的花园,看见那里积聚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的奇异的花卉石头没有不能得到的,然而不能得到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把它当柴烧。江南人修建花园,一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人用千钱买一块石头,有人用百钱买一棵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人就将它锄除并抛弃它。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国都的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就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竹子)又干枯而死。由于它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易)枯死,人们就更加珍爱它。可是江南的人甚至讥笑他们说:“国都的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竹子当做珍宝。”唉!奇花异石,确实被国都的人与江南的人所珍爱,然而追究它们的原产地,那么边地和海外的人看待奇花异石,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而边地海外,也许是一向不出产竹子的地方,然而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国都的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由这些看来,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光禄大夫任君在荆溪的边上修建了一个花园,到处种植竹子,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他)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美好,单独在这里取本地本来就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完全可以(使自己)满足。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替我记述一下。”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子独有的特殊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任君生活在富贵繁华中却能不沉溺在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那些富贵人家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令人敬畏有高傲(而)不同一般的气节,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一定有自己心得的地方。但是万物中只要人们喜爱的某种东西,哪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他对于那种东西的追求呢?既然这样那么即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上所有,任君也将竭尽自己的力量得到它,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力量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但是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唉!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