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A.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是壁画形成空臌及其蔓延的重要因素。 B.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从而导致空臌,并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 C.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由于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空臌危害。 D.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打“阿嘎土”的工序,屋顶漏雨等都是布达拉宫壁画受到损害的因素。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 波
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度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儿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酥,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才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着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虽然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始终不渝,坚持探索。
E.尽管做出了最大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同时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小题2: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一事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举例表述(6分)
小题4: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猫?婆?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小题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6分)
小题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 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今上即位,以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因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之。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置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者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有删改)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寻:不久
C.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干:触犯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