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名句名篇默写》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3-15 14:20:08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1)陈亢: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小题1】下列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B.在教学内容上孔子重视师教与礼教,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教学生立身处世。 C.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独立生活。 D.本章还说明了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 【小题2】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这“三”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这“三”指的是陈亢得到三方面的收获,①知道了关于“诗”的道理,②知道了关于“礼”的道理,③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本题解析: 【小题1】“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因此“无法独立生活”的理解有误,应是“不懂怎样立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对“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了学诗可以顺言,知道了学礼可以顺行,知道了智者公平,不独亲其子”。这样句中蕴含的三个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臣 91EXAm.org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___ 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参考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其翼若垂天之云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4)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全对一句1分)①?,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②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 ③盘飧市远无兼味,?。(杜甫《客至》) ④?,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⑤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答案:①飞湍瀑流争喧豗;②武皇开边意未已;③樽酒家贫只旧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K^S*5U.C#O%M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来源:学&科&网]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来源:91考试网ZXXK]
|
【小题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
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本题解析:
【小题1】“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回答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青年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