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4:22:3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B.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 3分, B 2分, D 1分。 小题2: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周树人成为新文化的主将;②提倡白话文,打到孔家店,在作文、标点、数字、纪年、书写方式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改革的首倡者;③与刘半农上演双簧戏引起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仗。 小题3:①这样写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文章主要表现钱玄同刚猛的性格,在这里又表现了他柔弱的一面,刚柔集于一身,体现了人的性格的丰富性。②这样写更富有情趣。钱玄同在大事上刚猛,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又这般柔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小题4: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思想上)。①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②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改革。 看淡生死却为人刚猛(性格上)。①钱玄同体弱多病,早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就做好离世的准备②他为人刚猛,有极大的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 喜好读书严谨治学(行为上)。①他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②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总之,他的思想和行为使他成为了大时代中真的猛士。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需要逐项根据原文内容阅读排除,A将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角色说反了。C“学术上不严谨”理解不当,这些都是他恃才傲物的表现。D是他与朋友们一起准备挽联等。 小题2:此题较为简单,只需从原文中找出原句即可,但需要定出答题区间,即原文第三---第六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 小题3:本题要结合相关内容,首先要从人物性格方面来分析,其次还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展开分析。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究题。分析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的原因,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按照所提示的要求,逐一进行分析、但不可脱离原文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因为雾。 又好像不止雾。 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花亭湖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橹,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挟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1.第六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十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花亭湖是隐秘而美妙的。 (2)花亭湖具有尘世少见的美。 (3)为下文写披一袭秋雾的花亭湖作铺垫。 2.(1)说明秋季给万物带来了萧条,在这残酷的秋天里,一切都露出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2)作者运用类比法,将西湖、太湖那浓烈、直露的美与花亭湖韵致的美作比较,说明美是讲究分寸的艺术。 3.(1)自然地引出花亭湖的雾有四季不同的美。 (2)告诉我们花亭湖具有一种藏匿的美。 (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全文充满了生机。 4.(1)花亭湖美在韵致。 (2)花亭湖美在清净。 (3)人生要经常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敞亮,变得圆融通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血液清洁”是近年日本流行的健身健美全新理念,也是防病保健的基础,医学界喻称“血液革命”。有关专家认为,经常检测血液是否清洁,保持血液清洁流畅,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延缓血管硬化,维持血管弹性,让人活力充盈,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自从1628年英国医师、生理学家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的科学新概念以来,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这就是血液循环。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马尔皮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实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转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分钟,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会毁坏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智力。 血液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流动不畅。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胆固醇中和了中性脂肪,积聚在血管内侧沉淀下来,血管变狭窄,失去柔韧弹性,处于脆弱易裂状态,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易诱发脑中风和冠心病。在血管分界处的毛细血管一旦被堵,会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死。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还会诱发痛风。所以,血液清洁不单指血液顺畅流动,还包含血液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正常。 血液能准确反映身体的一些潜在病症,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那么,如何鉴别血液是否清洁?血液粘稠就是警告信号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常有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进食速度过快;极少吃蔬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不喜欢吃水果、酸奶;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经常吃油炸食品;鱼吃得少,肉吃得多;经常吃甜食;喝水少;晚8点钟以后吃饭次数过多;经常酗酒;一天吸烟10支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易使血液受到污染。英国《自然》杂志不久前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专家的试验报告说:“人体衰老并非完全因为器官老化,血液受污染是其更重要的原因。倘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其可望快速恢复年轻,这对研究人体衰老现象很有意义。” (选自《知识窗》) 小题1:下列关于“血液清洁”和“血液循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清洁”是一种健身健美理念,要保持“血液清洁”,就应该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 B.“血液清洁”被医学界喻为“血液革命”,是防病保健的基础,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让人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C.“血液循环”作为科学新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D.血液循环能保证正常的物质运转,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组织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同时维持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这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B.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会诱发痛风;可见,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
C.血液粘稠是血液受到污染的标志之一,而血液受到污染,人体的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因此一旦血液变得粘稠就应高度重视。
D.器官老化与血液受污染都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其中,血液受污染对人体衰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器官老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循环是机体各器官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就将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对人体造成伤害。
B.血液受到污染,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是因为血液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影响血液循环。
C.血液受到污染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血液清洁,预防疾病大有好处。
D.科学研究证明,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可使其快速恢复年轻;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C.原文为“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不能说“不了解”。
小题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不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小题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结合原文可知:D.原文为“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有望使其快速恢复年轻”,变未然为已然;说“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夸大其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师的由来
[法]安·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了。这时,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现在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累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只用红黄两色作画……”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她坐下,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娇媚地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她轻轻吐出俩字,婉转的,娇媚的,然后,留下—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的……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受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肖像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出于无知,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几只蟋蟀。实业家的肖像,就用河边的树、街上的人流来表现。比埃·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吹捧吧……”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一片赞叹声中胜利结束。
美丽的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珠圆王润,香气袭人,跟着她的新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一停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高采烈,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我原就以为人类是愚蠢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制不住地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突然喝道:“你这蠢货!”
“蠢货?!”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深意……”小说家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用新方法作画的?你能说说它们的深意在哪儿吗?!”
“难道你,”比埃·杜什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六自然段画线句中作者用“名贵”“杰作”等词语,有力地讽刺了涅夫斯卡夫人生活富足但艺术见识肤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上急功近利、追求怪异的艺术氛围进行了嘲讽。
B.文中加点词“蛮好”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涅夫斯卡夫人对还不出名的画家的肖像画的认可;而“炮制”一词则是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要求画家制作肖像分解画,拿出高质量的有创意的作品。
C.这篇小说充分运用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环境景物衬托等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D.小说结尾,画家用小说家教的话回敬小说家,增强讽刺力量,突出了画家成功之后忘乎所以,根本不把小说家放在眼里;也表明画家胡乱作画,找不出画作的深意,搪塞应付。
E.这篇小说以动作性对话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人物的愿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小题2:结合作品内容,品味文中画线句的不同意味。(4分)
(1)画家皱皱眉头,突然喝道:“你这蠢货!”
(2)(画家)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
小题3: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涅夫斯卡夫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画家比埃·杜什是怎样成为“大师”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1)“你这蠢货!”以强烈的感叹语气表现出画家恼羞成怒时对葛雷兹的叱骂,流露出极端憎恶的感情。(2)“你是蠢货。”以陈述语气表现出画家对葛雷兹阴阳怪气般的责骂,透露出辛辣的嘲讽意味。(4分,各2分)
小题3:画展前,涅夫斯卡夫人瞧不起画家,当面得意赞扬别人的画展,认为画家的得意之作差劲,轻蔑地快速地走了;(2分)画展后,她跟在画家身后,寸步不离,一再赞叹画家的创作能力,赞美画家胡乱作的画。(2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涅夫斯卡夫人生活富足但艺术见识肤浅,不懂装懂,追求怪异,徒慕虚荣的“蠢货”特征,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主题。(2分)
小题4:画家比埃·杜什是在小说家葛雷兹劝导下,丢掉自己的苦功、真诚,丢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靠哗众取宠、追求怪诞、胡乱吹嘘等异乎寻常的骗人手段“成名”的。(2分)第二问答案略。
本题解析:
小题1:B.“蛮好”“炮制”理解有误,与文意不合。C.小说没有用到这几种心理描写方式。E.“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不切实际)(5分。A3分,D2分,E1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我们看“你这蠢货”是杜什在极度生气时对葛雷兹的斥骂,运用的是感叹语气。“你是蠢货”是在葛雷兹说阴阳怪气的话时杜什给以的臭骂,运用的是陈述语气。这里不同语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表明画家对社会迫使自己放弃艺术追求的痛苦与无奈。
小题3:本题考查小说典型艺术手法中的对比。我们看作者写涅夫斯卡夫人在画展前后的表现。画展前,对画家的得意之作不屑一顾,飘然而去。画展后,对画家的乱笔涂鸦之作,吹捧有加,且不离左右。对比中突出一个丝毫不懂艺术人,如何的不懂装懂,徒慕虚荣。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把握。我们看小说家的怂恿使画家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一举成名。第二问评分意见:观点明确1分,阐述4分。可从价值评价、危害、成因、解决办法等方面切入进行分析。可深入分析一个方面,也可多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小说阅读(14分)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警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特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位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向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石阶,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来前一晚上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小题1: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选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4分)
小题3: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读完选文,你有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表现了群众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表现了群众的冷酷、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和宽容;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做铺垫。
小题1:①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③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④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因被误解时的责怪和悲哀。逐条分析即可。
小题1: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小题1:①要学会宽容;②给每个人都留有改过的机会;③善良能感化丑恶的灵魂;④真善美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既写对伽西莫多的愤怒,又是为了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和宽容
小题1:此处描写伽西莫多的眼睛,是为了刻画他的心理。
小题1:此处爱斯梅拉达送水喝的情节,可从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形象入手。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