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4:22:3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前者属“美学”?范畴,后者属“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赏析本诗,对此试作分析。(6分)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原诗十八节, 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
参考答案: 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怜爱呢?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之至了。
本题解析: 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跳跃性决定了解读诗歌需要采用“泡”的方法还原生活画面。赏析时要兼顾手法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中描写的作者“寻找早春”的过程是:希望一失望一惊喜一怀疑一肯定一领悟。 B.作者由自然之春写到心灵之春,借“寻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 C.“草色遥看近却无”,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分的细心不易发现春天,胸襟开阔、不拘细节反而能看到到处都有春天的影子。 D.“今朝腊月春意动”一句诗,写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自然规律。
| E.文中大量引用了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揭示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2:第1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散步,沉思。”[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追求?(3分)[2]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3分) 小题3:“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记叙了作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概括如下:(6分) 小题4:“草色遥看近却无”,[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2]作者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哲理?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哲理的理解和感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1)表达了作者喜爱早春的素淡的心境和对清新美好事物的追求。(3分) (2)暗示有这样的心境追求,才能真正探寻到春天的足迹。(3分) 小题3:(1)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里。(见第3段) (2)春天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见第6段前半部分) (3)春天在登高望远所见的大地母腹里。(见第6段后半部分) 小题4:(1)低眉顺眼难觅春,只有扬眉放眼,才能寻找到早春的踪迹。(2分) (2)在人生道路上,在遇到人生阴霾霜雪时,只有放眼远望,才能寻觅到人生的春天。
本题解析: 小题1:C,得出的道理,在文中没有描写内容的照应。作者在寻春过程的描写中,突出对比的是“低眉所见”、“放眼望去”,而不是粗心与细心、不拘细节的对比。D,错,“今朝腊月春意动”,从诗句本身看,古有“寒冬腊月中孕育着春意的躁动”的意思,从诗句前后语境看,是说腊月的春意不明显,须放眼遥看才可见。E,错在一个“都”字上,这篇文章不少诗句有哲理,但不是每一句都有哲理。6分,答对一个得3分 小题2:“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散步,沉思。”写出了喜爱早春的心情,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后文是去探寻春天,所以起暗示作用。 小题3: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文本第3段可得“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里”, 结合文本第6段前半部分可得“春天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 结合文本第6段后半部分可得“春天在登高望远所见的大地母腹里”。6分,每点2分 小题4:第一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第二问要结合现实谈哲理,没有结合现实,最多得分不超过3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近代爱国“布衣” 王韬 王韬(1828一1897)字紫诠,号仲搜,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西夷”不同于一般的夷狄。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和戎、防海、弭盗”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去一王韬在失望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通贼”而受到通辑,被迫逃到香港。王韬到香港后,没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布衣”。 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p,仍“尚戴头颅思报国”。他曾与英国友人一起探讨禁绝鸦片的办法,他的《漫游随录》详细记载了其在英法等国的见闻,也是为使国人“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后,根据外交资料编著了《法国志略》,该书是要通过法国由强转弱一事来说明:忽略历史发展的趋势,不知己知彼就必然失败,但失败可使人清醒,可以成为转败为胜的关键。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日报——《循环日报》,意在借时论影响当世。他公开宣称要借“日报立言”,以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他经常在报上发表评论,鼓吹变法,图谋富强。其《变法》、《变法自强》、《洋务》等文章有力地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说:“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这种力倡变法的主张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 王韬不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变法的内容。他在指出中国官场中“因循、苟且、蒙弊、粉饰、贪罔、虚矫”等弊端后,提出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都应加以变革,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还多次呼吁要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认为这些都是“实关至要”的事情。对于只重视“船坚炮利”的洋务派们,他则给以有力的批评,说他们“虽袭西法之皮毛,而犹如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这确实是道出了洋务派的一大弱点。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君民共治”才能“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才能“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 (选自李景光《近代爱国“布衣”——王韬》,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韬少年时聪明好学,虽然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因为他不喜欢写八股文,在乡试中没认真答卷故没能够考中。 B.王韬深受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影响,通过阅读西方科学、史地等著作,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的现实,就要向西方学习。 C.王韬曾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海道吴煦等上书献策,两人对他的建议都很重视,也采纳了某些建议,却都未重用他,令他很失望。 D.王韬提出对西方列强要“师其所长,夺其所恃”,意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所恃”是为了“强中”,而“强中”才能“攘外”。
|
E.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
小题2:王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针对中国的现实,他认为主要应学习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王韬力倡变法,请用自己的话对其变法内容做简要概括。(6分)
小题4:王韬既向朝廷官员

上书,也向起义军将领上书,怎样看待他的这些行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选A和C不给分。
小题2: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他认为要想清除外患,国家必须自强,而要想国家强大,必须从长远考虑,学习西方的长处;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通过开办矿山、铁路等实业来增加国家财富;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改革国家的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求“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小题3:①要革除官场中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隐瞒真相、粉饰太平、贪污蒙骗、无能而盲目自傲等弊端,②要变革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现存的做法和制度;③要通过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等增加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甘、的。
小题4:观点示例。l无论是向朝廷官员上书,还是向起义军将领上书,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抱负。理由:①王韬是一个心系国家,希望国家强盛的人,所以他向朝廷官员上书,希望自己得到重用,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②但是当他看到自己不能被重用,朝廷这些“肉食者”又不能远谋时·便向起义军将领提出自己的想法.③从后来他办报、办学校。呼吁变法上看。他是一个一心想着国家的人,他的想法和做法都超出了仅仅忠于一个封建王朝的范围。
本题解析:
小题1:A、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不是“没认真答卷一,而是尽力写了,从“勉为之”可以看出,但写得“不中绳墨”,即不符合规范;C、概括不当,从原文中看。徐有壬对王韬很重视,但不久就去世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吴煦采纳了某些建议,但看不出重视他来。E、从原文中看,“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的是王韬“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等力倡变法的主张,和阐明变法的重要性的那些文章。说“直接影响”,原文也无依据。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代学人傅斯年
韩石山
①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他的曾祖傅继勋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的父亲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傅斯年六岁进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是 “五四”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这些使他形成了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
②抗战胜利后,大学复员的时候,本来是要让傅斯年当北京大学校长的,他觉得胡适更合适,就推荐胡适。胡适在美国一时回不来,他说那我就当代理校长,等胡先生回来就交给胡先生当。这个人办事很有魄力,很果断,当了代校长以后,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觍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这就叫有担当。傅斯年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就很佩服他的办事能力,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能做最细密的绣花工夫,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本领,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③抗战开始后,因为他的名望和地位,当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相当于战时国会议员吧。这期间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行政院长孔祥熙赶下台。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还是比较廉洁的,到了抗战后期,就开始腐败了。最有名的案子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美金公债案。傅斯年知道了这个案子,决定在参政会上提议案揭发。蒋介石知道了,让陈布雷以老报人的资格跟傅斯年谈谈,说这样做对中国的形象不利,他听从了陈的劝告,表示不提议案,但一定要在参政会上提出质询。
④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
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出他的质询。对傅斯年的质询,财政部的答复,有些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有些坚决否认。蒋介石怕事情闹大,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为孔祥熙说情,蒋介石问傅斯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说:“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当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最终免了孔祥熙的行政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事情过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只有读书人保持气节,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出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这样做,全是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一个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文天祥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真可以说是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
⑤一九四九年,傅斯年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当台大校长,在整顿台大校风上下了大力气,他曾在报上说:“我现在运用我曾三次在报纸上披露的一段话重说一遍,就是假如有人发现我,或是其他台大主持人,以人情收容任何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便是作弊,应该受国法的惩罚,并受社会的制裁。”同时在校长室门旁写着这样一行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
日上午,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五岁。
⑥这个人可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临死前一两年,他的西装旧了,看见朋友买了套新西装,样式很好看,也想买一套,一听价钱很贵,就不买了。一个大学校长,买套好西装不应当算什么事,可他就是买不起。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选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有删改)
小题1:概括文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本④段的内容,分析这篇评传的特征。(5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先生的哪些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段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主家世,(1分)二是求学经历(1分)。说明传主品格的形成的原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传主思想的影响)(1分),为后文叙述传主的事迹作铺垫(1分)。
小题1:①选材典型。本段选取了赶孔祥熙下台这一材料,叙述了传主与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冲突,能够代表传主威武不屈的人文品
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典型性;
②记叙真实。介绍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直接引述了蒋介石与傅斯年的对话,突出了“传”的真实性;
③叙议结合。在叙述中,有点睛的议论,并引用文天祥的话,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高度评价。
小题1:有以下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办事果断,有担当:如处理北大伪教授的问题就敢于担当责任。
②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如赶走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不怕得罪蒋介石。
③爱憎分明,有良知和气节:如对伪教授的处理。
④有责任感:担任参政院参政员和校长时尽职尽责。
⑤严于律己,清贫自守:如担任台大校长时的言行。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文节选部分主要介绍传主的为人处事所表现出的品格,但在开头介绍世家、学习的经历,其目的是要说明传主思想品格形成的基础。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补充:作用如答为“了解传主”或“使读者产生深刻印象”也可给1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传记的体裁特征包括内容的真实性(材料来源如资料、引用等)、技法的文学性,如材料的取舍与叙述;评传的叙议结合等等。
答对1点,得1分,对2点给3分,对3点给5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补充:①只写评传的特点,但没有结合文本的最多给2分;②答对了3要点,但不是结合文本④段内容最多给2分;③“叙议结合”如写成“评传结合”或“夹叙夹议”也给2分;④写成塑造人物手法不给分;⑤答成“”“兴趣性”“趣味性”不给分)
小题1: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传主的作为所反映的精神品格对读者具有教育作用。答题时必须要有品质的概括和举例。
答对1点得1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5分,5点给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只写品质,不举事例,只给一半分,然后四舍五入计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