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蛇 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①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明启笥,二青亦渺——启:打开
B.息肩路隅,蛇亦顿止——顿:立刻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暴:粗暴
D.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引: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
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回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到三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得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耍蛇人也放下担子,叫它“二青,二青”。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C
5.(1)(蛇人)听到错杂堆集柴草堆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关键词:趾、愕、顾、则)
(2)因此,过往行人旅客相互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关键词:戒、罔)
(3)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关键词:且、焉、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其:那些,指空闲的日子。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其:作者本人。
C.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之:西山。
D.故为之文以志——之:宴游西山这件事。
3.下列不属于描写登西山所见“怪特”景色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B.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游“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
参考答案:1.C
2.B
3.A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陵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为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觉得……与众不同
B.著才矣,而仕卒不进?显露
C.其考自远来县治?治理
D.从君游最久?交往
2.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
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⑤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⑥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B.袁枚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他在江宁为官的情况,这和第一段的”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袁枚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上级考官从远方来到溧水,怀疑袁枚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参考答案:1.C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招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矣。?若亲有严客,髡帣(juàn) 韝(gōu)蘜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chì)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选自《滑稽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淫?:荒淫?
B.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益:更加
C.乃罢长夜之饮?罢:停止
D.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卒然:终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 B.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招髡赐之酒?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C. 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D. 淳于髡说之以隐?
侍酒于前,时赐余沥,?以髡为诸侯主客
7.下列各项全都说明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项是(?)(3分)
①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②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④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 ⑤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⑥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段矮小,滑稽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B.齐威王在位时,喜好隐士,又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就以隐士的身份来规劝讽谏齐威王。?
C.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D.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4分)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
②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参考答案:5.文言实词 C
6.文言虚词? D
7.D
8.B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
威王曰 / 先生饮一斗而醉 / 恶能饮一石哉 / 其说可得而闻乎 /髡曰 /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 御史在后 /髡恐惧俯伏而饮 / 不过一斗径醉矣。?(每错2个扣1分)
(2)翻译
①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
(“少”意动,嫌少;“何”怎么;“说”说法.说辞;译对两处得1分,译对3处得2分,大意1分。)
②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然”这样,1分;“极”极端,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5. A应为“过分”; B应为“增加”? D应为“忽然”,
6. A都是代词,他 ;B都是连词,就;C都是介词,引出时间.处所;D以:介词,用;介词,把。
7.滑稽: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③是齐威王的生活方式;④齐威王的看法,都与淳于髡无关。
8.把“隐”误解为“隐士”,实为“隐语,犹谜语”
附: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 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B.小学而大遗小学:小方面学习穷山之高而止穷:穷尽
C.不耻相师耻: 以…为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