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本题解析:
小题: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语句中的“回”,将所给义项“返回”放到原句中是说不过去的,这里为“改变”之意,现代汉语词汇“回心转意”等还保留了这一含义。
小题:解答这道题须有一定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功底,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基础或者相当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答题方法主要是借助语境比较异同作合理推断。A项前句“因”为连词,可译作“于是”,后句“因”为介词,译作“趁机”;B项两句中的“以”意义上都可译作“因为”,但用法上前句是连词,后句为介词;C项用法上都起指代作用,都可译作“那”,“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与”为介词,后句“与”为连词。BD两项的判断,需有一定的语法感受为基础。
小题:采用“选非”形式,客观上降低了难度。“非”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类,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时序颠倒”,“照应不周”,“合二为一”,等等,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小题: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本题三个句子整体都是常式句,翻译偏在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能力。三个句子主要有“大购之”“皆不获”“苦之”(要译成意动用法)“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自诬”“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要译成名词性结构)等计分点,各1分。所有关键词语都在“常见“之例,比07年湖南卷容易许多,失分主要在“苦之”“其易”。
参考译文: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开始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能而闻名,到州郡授官秘书省著作佐郎,主持建宁县事务.不到半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到万州,罢逐那些政绩不好的执政者,并说不是特别善于治政的人是不能替代那些政绩不治的人,于是,启奏建宁县令前往代替.欧阳凭治政闻名.由万州相继九次领率州县而治理,后到了鄂川.两次辞绝没有前行:开始到彭州,因为母亲年老,结果没有前往;最后任嘉州,因为自己年老告休,没有前去.实际上治理了七个州县,州大的人多地广,州小的风气不好并且多邪恶的人,都是被人们称为难治的地方.尤其是歙州,老百姓通晓律令,喜欢诉讼,每家自己做本簿子,凡是听到人们的一点点秘密的事,坐起的言谈,每天都按时记录下来,有诉讼时就取出来作证.他们把到牢狱戴上镣铐,看做好像戴着帽子躺在席子上恬适自如的样子.有一个强盗,在集市上杀了姓董的人,三年都没抓到他,欧阳颍到了这里,则将他捕获归案.还有一户富裕人家,深夜有盗贼进入家里,偷走了他家珍藏的东西,官方千方百计急于捕获盗贼,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很苦恼.欧阳讳颍说不要捕获与悬赏只把富豪家两个儿子召来,拘捕了他们并且交付牢狱,进行审讯.州里的官员百姓都说:"他们向来是良民",感到非常奇怪,更相揣疑并互相进谏.公坚持不违改,审讯得更急切,富人家两个儿子都服罪.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个地方取出他们所盗的某些物品,都是富家丢失的东西,然后(官民)高兴地说:"欧阳公,真是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治理的(就)可想而知了.
公刚毅果断有气度,外表威严而内心贤明,不可冒犯,用这个来施政,也用这个来约束自己.当初,亡父侍郎当任许田令,当时丁晋公还小,在他县里做客.父亲认识他,说他是显贵之人,让(欧阳讳颍)跟随他游学,对待他非常好.等到欧阳讳颍辅佐峡州,晋公举荐他,于是拜官著作郎.此后,晋公居重位,当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他)而身登荣显,可是欧阳讳颍退避不跟他交接.所以他做官,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都是因为每年的政绩考核,依次升迁,掌管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政务,都治理得很成功.等到晋公事败,士人多不能免罪,唯有欧阳讳颍没有累及.
明道二年,因年老乞求官署,(他家)在荆南有田,于是就归居那里.在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老于家,年七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译(18分)
小题1: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小题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译文:?
小题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
小题1:这与身伏斧砧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小题1:章邯犹豫不决,暗地里派遣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出使项羽军中,想要签订和约。
小题1: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小题1: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达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做法。
小题1: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柯送行。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1句“亡”为使动用法,无,无论。愚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蠢的人,聪明的人。第2句要注意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哪一个更好”。第3句狐疑,犹豫不决。阴,暗中。约,作动词,签订和约。第4句为判断句,另用注意“所以”一词的翻译,……的原因。第5句判断句,微,如果没有。敝,损害。第6句,“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事情的宾客。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落实时应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首先看有无文言句式,有句式必须按文言句式的特点去翻译。本题中的第2句、第4、5、6都应先判断是什么句式。文言句式往往是赋分点。然后要看有无词类活用,这也是赋分点,必须落实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真州东园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济:得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因其暇日/不如因而厚遇之
B.凡图之所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其为否书其大概焉/其孰能讥之乎
D.乃为之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1)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情趣和登临的欢乐,游览的人自己才能感受到。
(2)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三人与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修建东园)仅仅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