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3-15 14:39:1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李书福的发财心得:“鲶鱼”和“蝉” 盘点2005年的中国汽车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物——李书福。少了他,中国汽车界会平添几许寂寞,锐减几分活力。 鲶鱼——激活一潭死水 挪威的渔民出海捕捉沙丁鱼,为了防止沙丁鱼到岸时死亡,在运输沙丁鱼的容器中放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为避免被吞食,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李书福就是中国汽车界的鲶鱼。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可以说,浙江浓郁的商业氛围,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6年,李书福投资5亿多元,开发家庭用的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位农民企业家的800亩汽车制造中心,居然形成了3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因此,在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游进了一条“鲶鱼”。 这条名叫“吉利”的鲶鱼逆流而上,掀起骇人的巨浪,将一潭死水的中国车市搅得浪涛滚滚。李书福造的汽车多,却卖得便宜,款式豪华美观的吉利汽车,每辆售价只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瓶颈,许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车车价纷纷跳水,从而开始了中国低价轿车的市场。价格策略一直是吉利得心应手的杀手锏,在车价居高不下、老百姓持币待购的国内汽车市场上,吉利是一条四处游动的“鲶鱼”,不断突破所谓的汽车价格底线。 李书福个性张扬,性格执著,眼光敏锐,这使他容易被人放大,超越企业本身,而企业发展显示出的强有力的生命力与李书福的个人英雄主义相得益彰。胆汁质的吉利完全是李书福式的性格,年轻奔放,做事高调甚至突兀,喜爱大张旗鼓,勇于挑战,目的性强。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制造出汽车界的鲶鱼效应。 2004年之前,李书福靠单一的攻击性价格策略,初步在竞争并不充分的中国汽车市场打开了局面。 蝉 — 吸吮他人汁液蜕变 蝉潜伏在地下时,它被称为“若虫”,以吸吮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命。李书福的用人之道、技术创新和资金运转方面颇得蝉的精髓,他善于吸纳他人的力量,通过改良创新后供自己发展。 李书福非常重视人才,他挖来浙江省财政局的徐刚,挖来了上海大众的南阳,组成在吉利堪称阵容豪华的管理团队。为提升研发能力,专门聘韩国专家担任院长,并开始在海外研究机构挖掘专业人才。 在吸纳别人的人才得到发展后,李书福开始进行蜕变,在台州高调抛出“吉利未来人才基金”,每年资助100位贫困学生赴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就学,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制造技术人才,为吉利的自主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技术创新方面,李书福一直使用“依样画葫芦+改良”的方式。1989年,李书福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庖丁解牛后,李书福说:“我看了一下,并没有多少东西嘛。”通过模仿完成了自己的技术成长,通过吸收一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以及与国外公司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吉利学习并掌握了整车设计流程的规范化和更多的设计细节技巧,进入完全自主开发阶段。 在资金方面,李书福从最早的“老板”工程,借助浙江本地丰富的民间资本,到香港的买壳上市,引入国际市场资本,无所不用其能。 2003年李书福的吉利控股集团斥资亿港元增持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的17亿股,成功实现香港上市。此次用于收购的资金仅仅是卖方提供的贷款,李书福一分钱没掏就坐上了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现在,李书福的吉利逐渐从学习走向超越,由原来的吸取和模仿走向自我独立创造,实现了质的蜕变。 小题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李书福善于使用模仿加改良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和蝉善于吸吮他人汁液具有相似之处的生存之道让吉利实现了质的蜕变。 B.李书福在吉利汽车事业的经营中不断地运用降价策略,这既使吉利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壮大了自己,也使之稳步走向未来。 C.作者赞赏李书福张扬的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希望有更多的李书福式人物来制造汽车界的鲶鱼效应,提升中国车市的竞争力。 D.本文的构思比较新颖独特,这从文章的题目和小标题的处理上可以看得出来,这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E.作者紧紧围绕传主的精神品质来组织材料,对人物事迹进行分类介绍,这既有利于作者行文,又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小题2:文中介绍了有关鲶鱼和蝉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主人公有那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李书福的成功之道对追求成功的人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2、阅读题 雅 舍 梁实秋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指试,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奇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笔妇人喜欢变更桌奇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具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依”,人生本来如寄,我往“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家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占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家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1940年11月15日《星期评论》第一期,有删改) 1.“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末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须臾不可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物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其缺点和不足。”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花。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的中年子女;每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父亲”及看过的老人“泣不成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小题。 ①为了克服诗歌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读到? a?(朝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③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找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未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情感,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半生飘零而感慨;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疾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④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b (姓名)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惆怅、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⑤由于诗歌形象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简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广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⑥还有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这种现象在欣赏古典诗歌中更为普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是团聚时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删改) 小题1:给文中a、b两处填空。(2分) 小题2: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A.凡优秀的诗篇都是有话不直说,只是间接地向读者灌输。 B.“天女散花”的比喻意在说明诗人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自由度。 C.诗句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的具体情感由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决定。 D.欣赏诗歌时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必然意味着诗歌的贫乏。
|
E. 在欣赏古典诗歌时,我们会觉得语言不连贯,具有跳跃性。
小题3:作者提出,欣赏诗歌时要有必经的一道“工序”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这道“工序”和这种“训练”各是什么?(5分)
工序:
?训练: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中的“重新创造”都包含哪些内容?(6分)
5、阅读题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地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本文有删节)
1、第一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隐士的某种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火中取栗”是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词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