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4:47:0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一10题。
人类进化的启示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00多万年,依次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小题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原因是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小题2: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
B.人类比动物进化的快的原因是人类能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后代,具有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
C.因为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小题3: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
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
小题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作者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没有科学依据,说成“影响越来小”更合理些
小题:
“凡是”,太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
整个句子因果关系不对,其中“日益发达的文化”才是“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的原因而不是“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
小题:
A“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原文是“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C原文有“大约”。D“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不是“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而是“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量”
小题:
“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没有科学依据,说成“影响越来小”更合理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感谢生命?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3分)
答:( 1 ) 作用是?
( 2 ) 原因是:① ?
?
2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答:?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答:(?)(?)


参考答案:
1.(1)突出杨柳为繁殖后代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情况(1分),为后文的感悟作铺垫(2分)。(2)① 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播种生命的方式(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播种生命的方式”)。②?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答出一点得1分)
2.拟人、设问。(2分)揭示了杨絮不知倦怠的飘送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层含义。(2分)
3.我们应该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1分),即便是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也不必悲观绝望(2分),而应该勇敢地挑战不公的命运(或“而应该不懈追求”)(1分)。
4.B、D


本题解析:
1.
2.
3.(答“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得2分)
4.(B项“它”应扩展指所有的种子,D“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的说法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物联网时代”正逼近
  如果说英特网实现了全球几亿用户的“信息”互联,那么“智能互联建筑”则实现了某一网络内“物理设备”的互联。无论是“智能互联城市”还是“智慧的地球”,类似构想的实现,都要求建立发达的“物联网”。
  变形金刚2热映刚毕,如果说利用“能量石”让普通电子产品变成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想像,那么“物联网”则是步步逼近的现实。
  日前,思科推出“智能互联建筑”,它将成为思科“智能互联城市”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智能互联建筑”就是通过IP网络整合建筑物内各种电器设备,让他们在统一的调度下协同工作,从而节约电能的新兴方案。这种技术的实现让我们离“物联网时代”又近了一步。“智能互联建筑”能够实现哪些功能?思科新兴技术集团高级副总裁Marthin?De?Beet近日特地赶来中国,举例说明:有一个员工,他通过刷自己的员工卡进入了智能互联的建筑,通过读取这个卡片。这个建筑物会非常智能地把这个员工所在的办公室的空调打开,照明灯打开。当员工离开这个建筑物时,他办公室的空调和灯又会自动关闭。
  或许这个例子有点小儿科,那么,“利用网络技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对成百上千个房间里的电器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的方案是否让我们感到兴奋呢?换句话说,“智能互联建筑”真正的魅力在于“互联”。智能互联建筑所实现的,并非一个房间电器设备的智能管理,而是整个建筑或者多个建筑中,所有房间中的电器设备的协调统一和智能管理除了思科之外,IBM公司也早已看准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今年2月,IBM公司在2009IBM论坛上抛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根据南方网的报道,“智慧地球”就是利用IT技术,把铁路、公路、建筑、电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乃至汽车、冰箱、电视等各种物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联网”,再将其和计算机整合起来,人类便可以通过互联网精确而又实时地管控这些接入网络的设备.从而方便地从事生产、生活的管理,并最终实现“智慧的地球”这一理想状态。
  相比“智慧地球”这一构想的抛售,IBM公司的实践则进行得更早。2007年底,IBM公司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启动了“IBM与广东省中医院信息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3月,IBM公司宣布将为广东省中医院创建一整套医疗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系统名为CHAS(医疗和健康记录分析和共享)。
  物联网建成之后,人们除了可以享受物联网为生活带来的方便之外,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人们处理,比如处理由物联网而产生的庞大数据,确保物联网安全平稳地运行等等。Elfrink说,思科和韩国已经合作做过一个项目。就是帮助韩国仁川从零开始,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比如说围绕智能互联交通,去开发新城市的服务,还有智能互联的安防等。
  “智能互联城市”的方案,能够节约大量能源以及人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E1frink说,在目前全球经济下行的时候,中国仍然能够实现6%的GDP增长,而且中国正在建设多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种智能互联城市的概念是非常适用于中国的。这样的解决方案,它的复杂性其实并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如何促成政府、电信运营商和房地产开发商这三方之间的合作,即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电信运营商铺设网络,房地产商在建筑中引入网络。
1.从原文看,下列对物联网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为某一网络内部的物理设备互联服务的。
B.“智能互联城市”和“智慧地球”的构想的实现都必须依赖物联网。
C.物联网的概念是思科公司和IBM公司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D.物联网扩大了互联网的涉及领域和应用范围,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更广泛的影响。
2.“这种智能互联城市的概念是非常适用于中国的”,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人口大国,“智能互联城市”方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非常适合中国。
B.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在当今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智能互联城市”方案可以为中国节约大量能源,提升国民生活品质。
C.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智能互联城市”方案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所以非常适用中国。
D.在中国的城市中,如果政府可以有效促成政府、电信运营商和房地产开发商这三方之间的合作,就可能实现“智能互联城市”方案。
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联网不仅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它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B.近几年来,思科公司的“智能互联建筑”和IBM公司的“智慧地球”构想的实现,使我们进一步向物联网时代逼近。
C.在2007年底,为了尽快实现“智慧地球”的构想,IBM公司启动了“IBM与广东省中医院信息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项目。
D.高度智能机器人引发了科学家的无穷想象,从而引发了他们对物联网的构想。


参考答案:1.C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二)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连续不断的。花之外便是草,一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海的绿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三)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方。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阴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楼中间的路其实是看不见的,你只要找到一行白杨,一行垂柳,或一行白腊,一行银杏,你便知道这下面必藏着一条路了。
(四)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建国后我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摩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至今两侧漂亮的墙面上还依稀可见“文革”标语的痕迹。那是一个除红色以外什么都不要的时代啊,连自然界的绿树花草都要砍光拔尽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从那个红海洋中走出来的,痛定思痛,现在终于走到这一片绿阴中来了。
(五)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阴。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地描出一条条绿线,(甲)。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乙)。但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了它们身上,在秋的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丙)。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六)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的统一。
小题1:文章在第一段末写到“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并具体地写出了“马列公园”的特点。(4分)
①“公园”的主要色彩,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
②给这一公园冠以“马列”之名的理由是?
?
小题2:这篇散文中①第四段开头一句中所说的“反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②第五段中的哪一句话与“反思”的内容遥相呼应?(6分)
①主要内容是?
?
②那一句话是?
小题3:下面三个句子,是分别从第五段中“甲”“乙”“丙”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的话,应该怎样安排?并具体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a.我一到树下时便真的做着天上之想了
b.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
c.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
安排的结果是:甲——(?);乙——(?);丙——(?)。(只需填入句子的序号)
安排的理由是:?
?
?
小题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二段,先总说“公园”的景物众多,再集中笔力写花草树木,这样可以突出“公园”宏大壮美、生机勃勃的特点。
B.文章第三段,既写出了“公园”内建筑物的庄重朴质,又写出了“公园”内各种树木的婆娑婀娜,多姿多彩。
C.文章第五段,把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为一体,既深化了上文的内容,又使全文在结构上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D.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新颖,繁简适宜,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形成了特有的韵律和魅力。
E.文章对中共中央党校从美和哲理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描绘,意在表现“党校”的人情味,展示出马列主义的“新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①绿;②因为这里是中共中央党校,是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评分:①1分;②3分,答出“中共中央党校”。得1分,答出“红色理论阵地”或“传播马列主义”得2分)
小题: ①我们曾犯过砸锅大炼钢铁的极左错误;曾走过“文革”浩劫一段弯路。
②可知道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评分:①4分,每答对一点得2分;②2分,多答、少答、错答,均不得分)
小题: ①甲——c,乙——b,丙——a;②根据特定语境,考虑写景与抒情相联系的原则,/分析如下:(甲)前写景为“春天”垂柳返青时,所以接c;/(乙)前写景突出“伟岸”“如墨如黛”,所以接b;/(丙)前突出“带着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所以接a。(评分:①2分,答对一点得1分,全对得2分;②4分,本题可分为四个要点,每答对一个得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C、D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 评分:每答对一项得2分。A项中说“这样可以突出公园宏大壮美”没有道理,而且实际写出的景物的特点也并非“宏大壮美”;B项错在第一段没有描写树木婆娑多姿;E项错在文章并没有写“人情味”“马列主义的新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近年来,一种神奇的保健品“钛项圈”在市场上热销,“钛项圈”种类、款式不一,有手链、腰带、护膝、颈带等,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这些产品的非法广播宣称,“钛项圈”可以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不少消费者也声称,他们戴了“钛项圈”后脖子比以前舒服多了。这些“钛项圈”真的具有治疗颈椎病的奇特功能吗?实际上,这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和服用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的现象。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医生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以安抚那些求生的病人。不过,有些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目前,常用的安慰剂有两类,一类是无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葡萄糖、乳糖、生理盐水等;另一类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治疗的疾病无关的药物,如维生素类、葡萄糖酸钙、氨水等。虽然安慰剂本身是无治疗作用的或与治疗疾病无关的一些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之后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发现,安慰剂能像止痛药一样促进可止疼的内啡肽的释放,对病人的大脑扫描显示安慰剂“点亮”了大脑中的内啡肽。还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也会促使帕金森病人多巴胺的释放。2004年,医学专家贝内德蒂发现,经过多次条件反射后,生理盐水和真实药剂所引起的帕金森病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模式是一样的,并且都能减少震颤症状。
当然,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精神状态、疾病性质都各有不同,对安慰剂及环境、语言、文字的刺激也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有时安慰剂的治疗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能收效。安慰剂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疼痛、哮喘、食欲不振、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病、麻醉药品成瘾等疾病。虽然安慰剂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但仍应避免滥用。因为安慰剂本身疗效不确切,治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非人人有效。同时,有些安慰剂也会产生一定的副反应,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目前,安慰剂效应已经成为某些医生或者诊疗机构医疗造假的工具。安慰剂到底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上是否应该使用安慰剂,以及药物是否通过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是,就像很多复杂问题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会是个“一刀切”的结论,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疾病,答案各有不同。事实上,这并不矛盾,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精神—社会”医学模式,苦涩的药片、冰冷的手术刀的医学时代已经过去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共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安慰剂效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比服用真药更好的效果的现象。
B.安慰剂效应是通过使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C.安慰剂效应是让病人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通过心理作用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D.安慰剂效应虽然并非人人有效,但使用的是对身体没有损伤的中性药剂,所以可以广泛应用。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葡萄糖、葡萄糖酸钙、乳糖、生理盐水等安慰剂药物虽然没有特殊治疗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B.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它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有效,这与病人的个人差异有关。
C.由于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因而市面上销售的“钛项圈”都能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
D.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精神—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治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没有发明之前,医生可以尝试用安慰剂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或许会出现奇迹。
B.安慰剂效应不仅仅是心理作用,它还可以通过心理因素对大脑的生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
C.病人的精神状态越乐观、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程度越高,安慰剂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越好。
D.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原来“身”与“心”关系如此微妙,生活中不妨多给自己点积极暗示,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A原文第二段第一句话说“和服用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的现象”。C.并不是“完全没有药效”,而是“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D.从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话“有些安慰剂也会产生一定的副反应,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看出“没有损伤”错,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看出不能“广泛应用”。)
小题1:(A.从原文第二段看出葡萄糖是“无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葡萄糖酸钙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治疗的疾病无关的药物”。B.从第三段得出。C.“都能缓解疼痛”错。D.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起“主要作用”错。)
小题1:( A.从第二段二、三、四句话推出。B.从第三段推出。C.太绝对,第三段第二句话只说安慰剂的疗效和精神状态、生活阅历、文化程度等有关,不一定成正比。)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