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一)
2019-03-15 14:53:4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
(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转而上闻:使之闻
B.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属:恰逢
C.的发其奸,之岭外窜:逃窜
D.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兵待之。团:集合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 ) (3分)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徐的心系百姓。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
B.徐的善于宣抚。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化解了危机。
C.徐的措施得力。代理江陵府政事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
D.徐的能于治乱。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
小题4:文言文翻译。(共9分)
(1)把文言文(二)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3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2、阅读题  阅读正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 D.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3、阅读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③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④。”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⑤,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⑥。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⑦,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官。?③三王:禹、汤、文王。?④桡:弱。?⑤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⑥政廷:执法官。⑦正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石渚辞曰……
B.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 不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 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物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便言多才/令:指“美好”
B.纤纤素手/擢:指“引,伸出”
C.家来贵门/谢:指“道歉”
D.少无适俗/韵:指“本性,气质”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舍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致意
C.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先:首要
D.未有不本于廉耻者本:作为根本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则天下其有不乱其有不敢不尽力乎
C.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向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D.悉以金马还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它们的沦丧会导致国家灭亡。
B.羞耻之心最为重要,不廉洁,违背礼义,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没有郑之心。
C.颜之推对齐朝人教子的做法俯首赞同,在乱世做官,他保持着清醒。
D.张奂正直廉洁,任安定性属都尉时当众退还羌人赠送的马匹和金鐻,威化大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