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3-15 15:17:4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钵。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里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卖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吗,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吗,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无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提到“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①与标题《竹子为什么会开花》照应,将写“师傅”和写竹子联系起来。②引出“师傅”望着竹林出神,以及小柱的质疑和大棍的回答,推动悬念的解开。(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师傅”已“大限临头”。②“师傅”就像大旱的竹子一样,拼尽全力开花,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和祖传医术全部传授给徒弟。③“师傅”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仰。(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无人的担忧”牵强附会。D.小说并未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刻画“师傅”。 小题2:题干中结构二字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和提示。小说中与结构有关的作用,其实就是情节作用,主要有呼应前文(包括标题),推动情节(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几种,考生应注意掌握小说的文体特征,熟悉小说的术语运用。 小题3:小说的亮点在“竹子”,难点也在“竹子”。显然,“竹子”在文中象征着师傅的形象,因此,回答结尾句的含义,首先要读懂“竹子”的象征意义,即答出师傅像“竹子”一样,想要传承草药技术的可贵精神品质。其次,“莫非师傅……”一句中的省略号,包含着徒弟对师傅举动的猜测和对师傅的情感,答题时,应该用明确的语言将这些隐藏起来的话外音表达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 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 它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它已经撞坏了另外四门炮,在船壁上撞破了两道裂缝,幸喜裂缝都在水面以上,仅在狂风起时才可能有水从这里进来。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把一颗铅弹放在瓶中摇动,也不会撞击得这么疯狂,这么迅速。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节选自《炮兽》 小题1:根据文中对炮兽的大量描写,概括炮兽的特征,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大炮的极强破坏力,请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炮兽特征:疯狂、敏捷、凶暴、残忍。(1分,答出两个特点就可给1分) 描写作用:(1)反衬在场人物的怯懦和无能;(2)营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和氛围;(3)为后面人与物的精彩战斗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 小题1:(1)排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2)拟人,如“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 (3)比喻,如“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1点1分,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只列出修辞手法,不举例不给分,1点1分,共3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本题解析: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一个人”的含义。“为了一个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知识储备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这一趋势被称为“Web2.0”,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式互联网”。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就是“网民”。《时代》总编施滕格尔的理由是:Web2.0的迅猛发展使得网民自创内容和参与程度爆炸式地增长,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以前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是影响千百万人,现在的年度人物就是千百万人本身。 “参与式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已经影响、改变了社会其他领域。有论者甚至认为Web2.0成全了真正的“网络民主”。在互联网和博客出现以前,所谓新闻传播是大型媒体、新闻企业以及专业记者的特权,一般民众无缘享用。博客等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处于新闻被动者地位的观众能够参与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新闻传播自由。特别是Blog和RSS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状况,变成现在的“多对多”。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形式被称为“公民媒体”,它对被政治势力、商业资本以及职业群体所左右的主流传播业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挑战,这必将给社会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积极的引导。 但Web2.0的草根新闻和网民表达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大量博客内容空洞、流水账似的写作方式,难免让人在Web2.0的浪潮过后感到一些空虚。这一点相信在国内论坛和博客上逛过的人们都有同感:口水很多,亮点很少。 美国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发起了攻击,其代表人物安德鲁·金认为,目前的网络民主化带来的是互联网上大量的垃圾,使得各种半吊子和二把刀的言论观点充斥在博客、个人空间之中。“Web2.0实际上传递的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肤浅观察而非深度分析,是刺耳的意见而非深思熟虑的判断。”是“无知与唯我论汇合,低品位与暴民统治汇合”。 另一位持相同论点者拉尼尔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几乎就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这与代议民主或精英政治大相径庭。这个思想已经招致了可怕的结果……今天它正被突出的技术行家和未来主义者——在许多情况下我认识并喜欢他们——重新引入,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危险有增无减。”他认为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维基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大众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智慧甚至没有基本的礼貌,我宁可只注意专业性的价值和受过足够训练的人们的智慧。”(选自《读书》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下面关于“参与式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与式互联网?”出现的内在动力是网民表达自我的愿望,客观条件是网络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B.“参与式互联网”不但使网民的影响力空前巨大,而且可能正在引导“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到来。 C.“参与式互联网”的伟大意义在于使新闻接受者改变了被动状态,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新闻传播自由。 D.“参与式互联网”肯定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它们可能被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浅薄言论“淹没”了。 2.下面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民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拥有极为宽广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于它“交互”的传播方式。 B.“口水很多,亮点很少”指国内论坛和博客上广大网民情绪性的话语很多,而真正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意见很少。 C.美国文化保守派人士认为,博客、个人空间只有传递深度分析、深思熟虑的判断,才有可能造就真正的“网络民主”。 D.作者引用安德鲁、拉尼尔等人的意见,借以表明自己对网民表达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的不满和担忧。 3.拉尼尔所谓的“我们面临的危险”指什么?他为什么认为它是“危险”的? ?
参考答案:1.C 2.A 3.“我们面临的危险”指的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因为集体的思想浮浅而缺少智慧,但参与式网络正在使集体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这种思想正在被技术专家引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台湾散文选》序(节选) 三十年来,台湾文坛的风雨似乎不少,但在这片散文世界里,却有一种尘埃落定,水净沙明的气象,可以看作是台湾新散文成绩的一次检阅。台湾孤悬海外,新文学的土壤同样是“五四”,不过感受时地风水的折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缅归怀往,托物寄兴,友谊温煦,骨肉情亲,童年瞬息,记忆常新,这类传统的散文风格,萦洄流贯,一脉相承;但观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为深广,题材也有所拓展开掘。 狭巷生涯产生“巷道意识”:区区心房,能载得多少宇宙的痛苦!但万家灯火,正在迎接归人,无线电里的新闻广播,也会望衡对宇,瞬间把世界勾连成一片。鸡尾酒会的热闹与殷勤,覆盖着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虚伪。偏枯的物质文明,不但吞噬自然,而且荼毒生灵。寄生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从护照到各种信用卡号码,构成整个生存价值的记号,“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失根的兰花,因花四散的蒲公英,门外即天涯的浮浪感失落感,生活的新经验给散文园圃带来新意象,包孕着深邃的思索。 表现技法也有新的体同,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从清浅转向丰深,从直白转向蕴藉。有的铅华落尽,真纯始见,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有的功候深藏,秀丽内含,娴娴而来,风致自见。据所知,六十年代的台湾,曾爆发“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现代西方思想风行一时,而在这些散文佳作中,却绝少见外来虚无消极的影响。可见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后代多么强大的抵抗力和消化力。 1.以下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台湾散文题材内容的一项是 A.赞美壮丽灵秀的山川风物,抒发怀抱。 B.追忆情趣盎然的童年往事,温馨亲切的故旧亲朋。 C.记述“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的实况。 D.抒发孤悬海外,漂泊失根的肤浅感受。 2.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 B.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 C.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 D.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3.对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 B.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 C.台湾散文和其他文体一样,都全面抵御了外来文化虚无消极的影响。 D.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风行带给台湾作家不同程度的变化。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年来,台湾散文题材丰富,思索深刻,技法渐至成熟。 B.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台湾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技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C.台湾散文同样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D.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散文才能健康发展,有所创新。
参考答案:CCAB
本题解析:1.C2. C(由“沦落”一词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对西方文明持批判态度)3. A(B项表现技法已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C项第三段没有提到其它文体,说散文也仅是指散文佳作,D项文中主要强调的是中华历史和文化对后代的积极影响。)4. B(“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就台湾散文和大陆散文比较而言。)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