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5:29:49 【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异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C、阮籍猖狂
D、将有事于西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注]①棨戟(qǐjī):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②如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③畿(gāo):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
④析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敕晓:奉皇命晓谕。
B.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责功:要求(他们)有功劳。
C.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泄用:杂用,轮换交替调用之意。
D.超受大恩,牧养不称牧养:治理教化(一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C.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D.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被皇上委以重任。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杜诗为天下安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诛暴立威,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父母官。
C.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一是: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为朝廷计议,他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二是: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不称职的地方。于是上疏奏自动要求降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
译文:
C.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译文: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1)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
(2)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本题解析:
1.A项,敕晓:告诫晓谕。
2.A项中“放纵”意为“不加约束,任其胡为”,B项中“节俭”意为“节约俭省”,C项中“造作”意为“制造”,这三个词的意义在现代的汉语中依然存在。而D项中“中国”则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与今义不同。
3.A项中:前“其”为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后“其”为代词,作小主语,“他”。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并且”。C项中:前“以”为动词,“认为”:后“以”为介词,“把”。D项中:前“因”为介词,“依据”:后“因”为副词,“于是”、“就”。
4.D项,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如真像D项所说,文末“帝惜其能”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5、略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染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阜昙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表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
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下列句中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翼若垂天之云
B.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
2.下列句中加线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陋室
B.礼乐不可须去身
C.有备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
3.“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意在说明鲲鹏是因为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A.人非生知之者
B.吾从师之
C.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师”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②吾从而之?③吾道也
之所存也?⑤道之不传也久矣?⑥而耻学于
⑦于其身也,则耻焉?⑧或焉,或不焉
A.①④⑥/②⑦/③⑤⑧
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与例句的“下”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圣人也亦远矣
A.是故益圣,益愚
B.于其身也,则师焉
C.五十者可以
D.天下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连词,表转折关系,却;A、连词,表顺承关系,就;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并列关系,并
小题1:①④⑥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名词作动词,学习;⑤⑦⑧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小题1: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介宾短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
小题1:名词做动词;A、形容词做名词,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做状语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日往而不反,竖子也
  仆所以留,待吾客与俱
B.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不如善遇之
C.臣壮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失所与,不知
  吾令人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