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5:29:49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纫秋兰以为佩 B、夫惟捷径以窘步 C、本自无教训 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履:踩。 B、良庖岁更刀,割也。——更:更加。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同“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始臣之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之也。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庖丁高超技艺的一组是(? ) ①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⑤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写此寓言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是生活在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之中,如同牛的盘筋错节的生理结构。要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筋节交错即矛盾之处,“以无厚入有间”,钻其空隙,顺其自然。 B、文章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解牛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驰骋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再如“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种写法,使形象更鲜明,有助于把道理说得更突出。 C、文章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显豁,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这些对比叙述,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吸引了读者。 D、课文的写法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 B.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C.先府君每决大狱大狱:重要案件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其皆出于此乎 B.铨于是退而语画士门虽设而常关 C.母志有乐得未致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D.请寄斯图也可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年幼的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儿子在母亲怀中睡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就让儿读书解忧;儿读书不能让父亲满意,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跪在地上熟读为止。
4、单选题 【绝】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抢呼欲绝《促》(绝命)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横渡)
C.引绳而绝之《<张中丞传>后叙》(断、使之断)
D.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促织》)(中断)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
|
|
?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以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1.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上
左右饮?侍卫
B.诏中郎将
参乘?参加乘车
C.
独至今乎?难道
D.可
相少主?辅佐
2.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性格的一组是(? )
①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对曰:“死罪!实病。”
③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④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
⑤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⑥朝奏事如职所奏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卫绾原是靠在车上玩杂技当上文帝的侍卫,后来立了功劳,慢慢升任为中郎将。
B.景帝即位后,对当年卫绾不接受他的邀请一事还耿耿于怀,不过并没有因此责备他。
C.因为护卫游上林苑有功,景帝要赐一把剑给卫绾,但他以景帝已经赐过六把剑给自己,谢绝接受。
D.景帝七年,废除栗太子的时候,景帝怕卫绾心肠太软,就让他请假回家,而改派郅都去执行任务。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