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5:39:2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①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③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苏苏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粘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惟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也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⑤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⑥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褊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褊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⑦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⑧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注]韩静霆,生于吉林东辽,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1.文章第二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的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追溯了黑土地的历史,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黑土地的历史也是黑土地给予作者的营养,对作者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B.追忆在这块黑土地上祖先曾经历过的辉煌,表达作者内心的自豪以及对祖先的崇拜。 C.从全文看,这段追忆的内容为下文抒写黑土地的“博大”的内蕴作了铺垫。 D.表现了黑土地悠远、孔武、神秘、充满内敛力的历史,给读者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4.“褊狭”原指人心胸狭窄,而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却用“褊狭”来形容自己对黑土地的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从童年入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地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五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六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感情。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黑土地内在和外在的特性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E.从整体内容看,作者的视野舒放大气,既有对故乡土地亲切的絮语,也有对光荣历史自豪的追忆,更有对黑土地精神内涵深邃的思考。 F.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请结合全文,概括“土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评论认为本文“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请从选材和语言两个角度,对本文写作特点作简要的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用黑土自由地创造物品;黑土地给我滋养,铸成我的优秀品质。 2.形象地表现出黑土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给予作者生命的滋养;突出作者对于黑土地浓烈的爱。 3.B 4.贬词褒用,突出作者对黑土地执着专一的热爱。 5.BC 6.“土性”是指从黑土地中汲取滋养并逐步形成的坚韧、豪迈、博大的精神品质。 7.本文截取黑土地典型的自然景物和历史景象,通过对黑土地博大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和昂扬不屈的生活、历史画面的联想想象,融入深沉而浓烈的情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炽热的挚爱、自豪之情。文章的抒情方式较为直接,句式整散结合,叹词的运用强化了情感的抒发,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更是增强了语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不都是香的 蓝荫鼎 一个假日午后,我带着一家大小上阳明山赏花。天气分外晴朗,赏花的人比山上的花还要多。人影在花丛中窜动,有照相的、有吃东西的、有谈天说地的,信步走着,看在眼里真也有趣。 小孙儿在前头蹦着跳着开道,太阳照着满山的樱花、杜鹃,人生的确美好。“爷爷,为什么那个花不香?”不知何时,小孙儿扯住我的衣袖,不停地摇动,他的另一只小手指着一丝红艳的杜鹃。 我愣了一下。“那个花?哦!这是好看的,不用香。”“花都应该香嘛!”他不服气地不满意的噘起了小嘴。 回家之后,孙儿的话缭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花都应该是香的嘛!究竟这有没有道理?我不是也常想“男人都该是彬彬君子,女人都该是贤妻良母”吗?我又对不对呢?坐下来,环视满庭花草,静静地想:花和草长了一院子,可是,杜鹃、山茶、桂花、含笑、太阳花、向日葵、兰花……没有一样是跟别的花草相同的,它们都各有特色。看见梅花便可以嗅到早春的气息;看见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桂花和红叶便可捎来秋意;苍松和腊梅象征了冬寒。 如果我们顺着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满意足;可是,若要在夏天赏梅,春天看红叶,谅必大失所望。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各具特色,这个人适合统领三军,那个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赋,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斗室生辉,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灿烂辉煌。就像在春梅开时踏雪寻梅,“采得好花瓶中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善用人者,不但能认清别人的特点,更能予以机会发扬光大。这种知人的智慧,也就是古人称颂的知己。所以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都是叹知音的难得。伯乐求千里驹,是相得益彰。 一般人不仅不能知人善任,常站在自我的领域里要求别人。要是孩子的功课不好,就以家长的身份指责教师不行,要求到好学校并找好老师;如果太太三餐下厨口味不合,我要求她照顾我的舌头加油添醋;若是在某些事情上和朋友之间有了歧见,我总是使尽心机,不惜威胁利诱要求别人跟着我走……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要求一个工人做精湛的音乐演奏或请一个牧童作学术讲演,就像要杜鹃展示幽兰的气质和芬芳或含羞草表现松柏的劲拔一样不可能。 小题1:既然作者在文中认为 “花不都是香的”,那么我们对各种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小题2:如何理解“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异曲同工”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联系全文来看,“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孙儿……美好”,这里由眼前之景引发对于人生的感受,节奏明快,语言简洁。 B.本文多次写花,对花的欣赏,为花而起争执,由花而引发思考,思路清晰而连贯。 C.文章开头以天气来烘托人物情绪,非常自然。 D.“看见梅花……冬寒”用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突出花草的千姿百态,万千气象。
| E.最后一段使用比喻的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 ①顺着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满意足;②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斗室生辉,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灿烂辉煌。 小题: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小题:人应客观全面地了解他人,予以机会使其充分发挥长处,而不是做得相反。答题时应充分了解上下文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 小题:BC
本题解析: 对于第4小题:A项中一句话难以看出节奏;D项中并非排比;E项中并非比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昉《述异记》载:“邺中铜駞乡魏武帝陵下,铜駞、石犬各二。”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塸。”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事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两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叻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占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1.D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孔孟之间的学术连接 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孔子单讲仁,孟子仁义礼智并举。在孔子那里,仁与人性未曾连接,而孟子却言性善,以仁规定人性的本质。孔子虽然讲天人合一,人的德性来自天,但天人交通的具体理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阐述。《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天通过命的形式赋予人美好的德性,人可以通过“尽性”上达天道。在孟子时代,天命与人性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从孔子到孟子,相隔一百多年,孔孟学术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过去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把《礼记》《大戴礼记》等古书定为汉代文献。由于资料匮乏,孔孟之间竟成了学者不可企及的研究区域。孔孟之间学术链环的衔接,根本无从谈起。 1993年,郭店儒简出土,庞朴先生兴奋地把它称为孔孟之间的“驿站”。而上博简《内礼》出土,证明《曾子》十篇不是伪书:这样孔孟之间的学术“驿站”就是两个,而不是一个。我们知道,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传承谱系是孔子—曾子—子思—(子上)—孟子。《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郭店儒简展现的是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孟子为孔子第四代弟子,因此将《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就能从早期儒学发展谱系的角度,实现孟子与孔子学术的真正对接。 郭店儒简以人性为中心,从人性与物的关系、情与礼的关系入手,以物、悦、势、故、教、习、道、义等概念的提出为标志,体会出一系列砺性、修心的原则与方法。人性成为孔子仁学的内在本源,心术上升为儒家仁义之道的大体,心性论逐渐从早期儒家思想的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孔子仁学理论建构的必备环节与重心所在,实现了由理论配角到主角的角色转变。 孔孟之间,是早期儒学理论建构的黄金时代。仁学、人性论及天人观次第兴起,在争鸣中走向合流,成为当时儒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仁学与心性论结合,心性与天道贯通、禅让学说的提出与转型,为孔孟之间早期儒学转进的三项理论巨变。在曾子那里,早期儒学出现了内转的趋势。至郭店儒简,心性之学开始与仁学连接,天人之际的理论链环逐渐打通,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一并出现。从孔门第一代弟子,到郭店简所处的子思时代,早期儒家最重要的理论飞跃就是仁学与心性论的结合,天道与心性的连接,天命成为仁学的终极本源。而这些都标志着孔孟之间“哲学突破”时代的到来。 小题1:下面有关“郭店儒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店儒简和上博简《礼记》相继出土,庞朴先生兴奋地称他们是孔孟之间的两个学术“驿站”。 B.郭店儒简展现的是第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比较《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的异同之处,可以从某角度实现孟子与孔子学术的真正对接。 C.郭店儒简从人性与物、情与礼的关系入手,体会砺性、修心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物、悦、势、故、教、习、道、义等概念。 D.郭店儒简所处的时代,心性与仁学开始连接,天人之际的理论链环逐渐打通,一并出现“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学术上非常重视研究孔孟突兀之处如何衔接的问题。
B.由于从孔子到孟子,相隔一百多年,孔孟之间竟成了学者不可企及的研究区域。孔孟之间学术链环的衔接,根本无从谈起。
C.孔子单讲仁,而孟子则将仁与义、礼、智一起谈。孔子没有将仁与人性连接起来,而孟子则把人性的本质以仁规定下来。
D.儒家实现了仁学与心性论结合,天道与心性连接的理论飞跃,这一点从孔门第一代弟子和子思时代的相关理论中可以体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尽心上》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话表明天命与人性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B.人性与心术的发展,使心性论逐渐从早期儒家思想的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孔子仁学理论构建的必备环节与重心所在。
C.《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在曾子那里,早期儒学出现了内转的趋势,心性之学与仁学开始连接。
D.曾子时代到子思时代,儒家最重要的理论飞跃就是仁学与心性论的结合,天道与心性的连接,天命成为仁学的终极本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庞朴先生只是把郭店出土的儒简称为孔孟之间的‘驿站’”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小题2:是由于资料缺乏,而非时间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小题3:根据“至郭店儒简,心性之学开始与仁学连接”可以推断不是曾子那里。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
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
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
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
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 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小题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2分),生动形象地(1分)揭示了“先生风范”的内涵(1分)。(或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先生风范”)
小题2:(1)①好的学生既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如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等(1分)
②也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站在在与先生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1分)。(答对一点给1分,共两点.基本内容与答案相同即可)
(2)①好的学生与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能在文理上做出贡献的
②师承有爱,在危难之际能互相扶持、肝胆相照的。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2点给共3分.)
小题3:风范与精神总结:
① 在治学与治教方面,先生是学业的长者,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身上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与科学文明,治学能倾情投入,不计名利,坚持真理,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② 在做人方面,先生们能坚持真理,不畏权贵,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丑恶,是做人的榜样,万世景仰的高人。(扣住主旨,答出大意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影响:只要能分别从求学与做人两方面谈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可。(每方面1分,满分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回到原文“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先生像领头羊具备了本体:先生;喻体:领头羊;比喻词:像。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比喻句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事物描述的更加生动形象。所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先生风范”的内涵。
小题2:此题属于局部思考题,答案可以从题目“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的附近找,然后概括。原文“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可以概括出:①好的学生既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如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等②也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站在在与先生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在关系问题上:原文“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可以概括为:互相汲取能量,师承有爱。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意的基础上,从治学和做人两个方面来概括。在治学方面,要从治学的思想、任务、态度、方法等方面概括;在做人方面,要从原则、人格、思想方面来概括。在对今天的影响方面,要谈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在治学方面,“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要东西方知识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