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5:40:3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①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②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斧斤之功因:借助。
B.然身不于世容:容许。
C.言子病甚笃:严重。
D.而不国家之事者预:参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将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人君莫不知求贤自助 ∥ 斧斤时入山林
D.佞臣之党存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容,在这里的意思是“接纳”。所以选B。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中,“为”都是介词,替。A项中,前“因”是介词,顺着、凭着;后“因”是连词,于是。C项中,前“以”是连词,用来;后“以”是介词,依据。D项中,前“于”表处所;后“于”表比较。所以选B。
小题3: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正确。C项,“扁鹊请求退出”不符合文意,应是主人拒绝了扁鹊,没有延请他为孩子治病。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选D。
参考译文:
品德美好的人认为得志是自己的可贵(的体现),资质优秀的人认为扬名是自己的才能(的证明)。凭什么这么说呢?豫章,是天下闻名的木材,生长在深山的溪谷旁边。它生长在那里,它就是大山中众多树木尊奉的领袖;伐倒它做成器具,它就可以成为用以万世传承的祭器。它们凭借江河的这样的水道到达京城,借助斧头等工具的作用而展现自身的花纹与颜色。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假若因为关山重重,又受山坡的阻碍而不能来到尘世,就会前功尽弃美德消亡,树干也会腐烂枯死,可能都比不上倒在路旁的干枯的杨树。德美相通、才力相念的同一样事物,一种情形下变得枯槁而被废弃,一种情形下成为了庙堂里的贵重祭器,这就是得志与不得志的区别呀!
人也是这样。那些处身偏远、手扶犁耜的民众,就有人怀有不可以拘束的才华,具有大禹、皋陶一样的美德,他们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但是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接纳,因为没有推荐并使他们得志的人。那些公卿子弟以及贵胄外戚的亲朋党羽,即使没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们处身位尊权重的环境,有能力突出的人辅助他们获得成功,又有众多的人为他们掩饰缺点,因此没有不得志的。
以前扁鹊住在宋国,得罪了宋君,逃亡到卫国。卫国有一个人病得快要死了,扁鹊赶到那人家里,打算为他治病。病人的父亲对扁鹊说:“大家都说我儿子病得很重,所以我要替他延请高明的医生来诊治,这病不是你所能治的。”病人的父亲拒绝了扁鹊,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祈祷保全性命,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因为所谓的通灵巫师并不能医治这种病。扁鹊是天下高明的医生,却不能在为人治病上胜过巫师而得到任用,这就是能否为人所知的区别呀。
所以事情一味想要最好的就会失去近在眼前的机会,明明想要广为包罗结果却又在一些不显眼的环节上不断失去,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啊!
人就没有不知道善是好的,恶是坏的;没有不知道学习询问对自身有益,而懒惰嬉戏对事情没有补益。但是做事的人欲望放任过度,那么这样的人就无法胜任自己的追求了。人君没有不知道寻求贤才来帮助自己,亲近贤才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圣贤之士有时是隐居在乡野、不参与国家的事务的人。如果那些耳目之臣不能躬身明察民间的实情,那么耳目闭塞的指责就会回传给人君;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得不到任用)。如果忠贤之士没有被任用,那么朝堂之中就会出现奸佞的集团;如果朝堂之中出现了奸佞的集团,那么各位臣下就不会忠于人君;如果各位臣下不去忠于人君, 那么人君就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而人君不能明了下面的情况,这就是天下覆亡的原因所在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身自请之而不肯,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强:勉强
B.焉能行之女:你
C.赵襄王迎甘罗郊: 到郊外
D.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赍: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   青取之
B.君试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卿之功与武安君         吾与徐公
D.应侯用于秦也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⑴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4分)
⑵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⑶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
⑵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
⑶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赍”应解释为“送物给人”。
小题2: A项均为介词,分别解释为“到”、“从”。B项均为语气词,分别解释为“还是”、“大概”。D项均为助词,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均用于比较,可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
小题3:C项“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与原文不符,应是“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小题4: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严格落实“评分点”。⑴句为“事”、“质”、“相”、“行”。⑵句“中”、“以之为”、“曲”。⑶句“师”、“夫庸……乎”。
附: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
‘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轻轻,但因想出一条妙计,使得声名流传后世。他们虽然算不上是敦厚有德的君子,但称得上是战国时代的策谋之士。正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的人更为注重玩弄权谋和诈术呢!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王柱而走。(环绕)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窠窘)
C.持千金之物。(礼品)
D.能得樊将军首。(的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奇】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特殊的,罕见的)
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奇异)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单数,零数)
D.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佳,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