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3-15 15:41:1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 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 小题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小题2:客观原因: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③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主观原因: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②吴大观等专家历时十八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②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③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④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观点: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理由:①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②婉拒留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③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④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对吴大观转系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促使他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而受到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文中提到“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D项“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表述错误,原文是“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没有明确人数,而“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只是“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注意原因有主客观,尽量分开来答,这样调理清晰。 小题3: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语段是对吴大观的评价,评价其哪些性格特征民窑分析,然后分析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表达主旨的作用,这是文章尾段的作用。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目是“鲁迅”和“梁实秋”更喜欢哪一个,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最好答“梁实秋”因为文本就在眼前;不必舍近求远。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结合原文列举事例,答题时注意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语的姿态 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他的双唇开闺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等都变得正规了。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整个身体的中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时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 (1)在文中,作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不同的话语姿态,每种姿态就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请选出对“话语姿态”分析错误的两项。(? ) A.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B.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C.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人官场者的小心谨慎和理直气壮。 D.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E.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的理性和清醒。 (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写到“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变化;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多次描绘“眼睛”“眼神”,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③完成了对人物由“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到“一个官场得意者心满意足与漠然麻木”的完整塑造。(主观题意对即可) (3)①句式整齐(对偶);②巧用成语;③长短句结合使用,摇曳多姿。把人物的圆滑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观题意对即可) (4)(示例)这个结尾并非多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其作用有:①使得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②使故事更加完整;③使文章主题得到拓展;④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辛辣;⑤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答出四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 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小题1:下列有关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母亲的来信”为题颇具匠心:它既是对主体内容——母亲的两封来信——的概括,又是贯穿全文的结构线索之一。 B.母亲给他写的信常常带着斑斑泪痕,因为一则母亲因孤独而伤情,二则思念儿子,渴求儿子回信,三则生活困顿,哀求儿子寄回钱来。 C.文卡每次只读母亲来信的中间部分是因为首尾千篇一律,中间虽然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还能让他获得比同乡人生活好得多的优越感。 D.小说最后一段详尽地列举出文卡支出的内容和具体数目,为了表现他自私、贪图享受、爱面子等特点,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无情。
|
E.小说结尾颇似契科夫笔法,这三卢比的纸币的出现纯属意外,但却合乎情理。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小题2: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3分,D 2分,B? 1分,
小题2:情感变化:由热切盼望发展到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原因:①表面原因是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2分) ②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 (2分)
小题3:6分?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2分)?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2分)?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挤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2分)
小题4:8分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遗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读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雨不是歌颂母爱。(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着眼于全文的情节,结合着小说主题来辨识。B项,第三点原因分析不当;C项,后半分析纯属无中生有;E项,欧·亨利笔法。所以选AD。
小题2:第一问,可结合着小说第二段文卡对母亲来信这处描写分析,“焦急地等待着”“急不可待”“贪婪”表现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热切盼望;而半年以后,“没精打采地拆信”“讥诮的冷笑”表现出他对母亲来信的不屑一顾,由此可得出答案。第二问,由“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可知,重复、单调是表面原因;由“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可知,文卡对母亲的生活漠不关心,缺乏关爱是深层原因。
小题3:此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内容上,可先简要概述内容,答出表现的人物形象、突出的主题;结构上,根据下文内容,从引出下文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作答。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母亲和文卡谁是主人公),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小说中有关文卡和母亲的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题的表现等角度来阐述哪一种人物更符合主人公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
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诚如人言:“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1、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进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危害。
2、对文章中“太空垃圾场”一词的比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效应,人类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价值,减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
C、追求“巴洛克化”,将缺乏实用价值的理想化机能附加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
D、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对《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的观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B.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C.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来谈,即把人类行为看做是“拟人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生物化”的。
D.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的情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拟人化”和“生物化”说反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