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5:56:4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假如赶快些
美国·詹姆斯·道森
  从前,有一个人与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了一车子的货,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儿子反驳。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甚为不悦,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在四小时内走了四哩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时。”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驭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焦急已极,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吸进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他叹一口气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哩,遇到另一位农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力图把牛车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时间?”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个叫作广岛的地方。(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文中划线的句子“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换成这样写?:“父亲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儿子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请根据称谓的不同,叙述角度的变化,谈一谈表达效果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多次写到沿途的风景,请分析文中划线句“蜿蜒的道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说中父亲的形象,谈谈你对文中“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老人家”“年轻人”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叙述的。“父亲”“儿子”是站在儿子和父亲的视角上叙述的。
  ②原句“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表达了历经沧桑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改句则是以儿子的视角写小说中父亲的想法;
  ③原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表达的是普通年轻人的个性特点,改句则是以父亲的视角谈儿子的个性。
  ④改句难以体现普遍性和客观性。
2.①写出了沿途风景的美丽,象征了人生旅途的美好。
  ②儿子对此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反衬了儿子的急躁功利的形象。
  ③父亲一路欣赏,烘托了老人享受人生美丽的主题。
3.①父亲一路上慢慢悠悠,访兄弟,快乐聊天;绕远路,欣赏风景;助农夫,义不容辞。
  ②儿子则一路地责怪、埋怨、发怒。后来,终于理解了父亲在享受着人生的美丽。(或:在实践着“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人生哲学。)?
4.①“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又在情理之中。
  ②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时,发现原来上午广岛原子弹爆炸了。
  ③“在情理之中”则是父子俩一路停留慢行,父亲有“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语言暗示。
  ④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暗示享受人生比赚钱更重要,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财富是由自然力、资本力和劳动力共同构造的。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物质资本短缺,惟有劳动力富足。贫困家庭所占有的自然资源和拥有的物质资本,不能满足家庭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规模效益”要求,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严重剩余了,这是产生贫困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根源。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
A.劳动力过剩
B.自然资源匮乏
C.物质资本短缺
D.创造财富的“规模效益”要求得不到满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项是D项的结果,B、C项是D项的一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5分)(?)
A.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的前一个晚上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B.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挨打,被抬回怡红院。宝玉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红楼梦》)
C.在大街的尽头,一处黑魆魆的凹进去的地方,就看见了葛朗台的家。长年的失修,已经使门框上出现了好多洞眼,倒有几分像监狱的门口。
  这是小说发生的背景:索漠小城不像巴黎那么繁华,房子看上去活像阴森的修道院,凄凉、衰败、枯燥。(《欧也妮·葛朗台》)
D.吴荪甫异样地狂笑着,站起身来就走出了那书房,一直跑上楼去。现在知道什么都完了,他倒又镇静起来了。吴荪甫彻底破产了,绝望得甚至想自杀。但他告诉丁医生自己没事,随后就叫妻子赶快收拾,晚上就上轮船,他将携着全家人到牯岭避暑。(《子夜》)

  E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还说:“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 (《堂吉诃德》)


参考答案:BE


本题解析:(B.哭泣的是黛玉E①不是用长枪挑开笼门,而是用长枪逼管狮人打开笼门;②是管狮人自己说-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2)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3)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4)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5)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6)……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7)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
小题1: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答:?
小题2:小说情节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小题3:对“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回答,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请根据作品作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星子包容多元思维与老师的一言堂对比:二是星子的多元思维与奶奶的教条单一对比:三是星子回答的“另类”与同学们回答的整齐划一对比;四是星子与学生们的对比;五是星子被否定与田菲的被肯定对比:六是田菲创新思维与同学们的从众单一思维对比。(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小题2:(l)小说情节围绕着“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1分)
(2)这一问题的设置,缩短了时间跨度,使情节单纯,主题更集中鲜明;(2分)这个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不能挫伤最宝贵的童心。(或:对当代死板教条钳制想象田径缺乏创新缺乏人性的教育模式的批判或对应该教育的批判。)(2分)
小题3:否定的回答,老师与奶奶的否定回答挫伤了星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星子变得沉默,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星子的肯定回答,肯定的结果是成就了一位作家。(2分)
作者借此说明了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科学和艺术产生的源头,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2分)
作者借此呼吁我们的教育要多点像星子富有创造性且善于保护孩子创造性的教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主要表达手法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文的对比手法运用较多,如星子的老师的一言堂和星子的对田菲的包容形成对比。其他方面不再一一赘述。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主要手法的能力。文中,星子和老师、星子和奶奶、星子和田菲、田菲的来信,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主题集中,同时也是教育问题、教育模式的集中反映。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探究类问题,需要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要言之有据。同时也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与亦云,要有真情实感,能自圆其说最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非常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3.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参考答案:1.B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