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5:59:5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华君武的漫画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这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之可鄙、可恶与可笑,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展颐,留下无尽的回味。?
  幽默是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分析,才能捕捉社会现实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和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的职业、性格;上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马上抓住,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们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两个字,有的只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还有一些未成型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华君武的创作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道破的欣喜感觉。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在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的本身就十分典型,因此,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可他对此不满意,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思想品德的问题吗?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出来。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不减对事物的敏锐感觉,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电话慰问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留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看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选自《文史春秋》2010年9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这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于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于漫画的创作有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要落井下石”,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善于观察生活;②善于积累素材;③勤于思考,透视社会人生。?
(3)①在艺术创作上,幽默是他漫画的灵魂。他把幽默融入漫画创作中,展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让人们在笑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②在生活态度上,幽默是他面对生活的武器。他以自嘲和幽默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表现了乐观的态度。(意对即可)?
(4)第一幅画中展现一个人往上爬,只是对他个人品格的讽刺;第二幅漫画中一群人在争着爬一个梯子,讽刺的是官场中人们对职位的热衷;第三幅漫画中通过自动楼梯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批评了只上不下的用人制度。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第三幅漫画具有幽默的形式、讽刺的实质、深刻的批评,让人看后忍俊不禁,深深思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走出神话?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几位著名美国作家之一。每当我们谈论起海明威,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曾经在自己的小说中表现过战争的惨烈和荒诞,描写过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精神崩溃;不会忘记他所铸就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和既会豪饮、钓鱼、滑雪。又会打猎、拳击、斗牛的潇洒人生态度;也不会忘记他所创造的那种以“冰山”为其象征的极为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无论是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还是作为一个与笔下的时代超人早已融为一体的作者,海明威的形象都已深入中国读者的心中。
然而,我们所熟悉的海明威未必不是神话中的海明威。海明威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地挣脱人性、阶级和时代的束缚而成为理想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反战的斗士、勇猛的俊男和绝无仅有的杰出作家。人类需要神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特殊的神话人物。作家需要借助神话去推销自己,读者也需要用神话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平心而论,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哲学的体现。
神话给海明威罩上了圣光,神话也让海明威成了牺牲品。当人们终于有一天有意无意地将海明威放在神话背景中去仔细打量时,他那实际是由尘俗的泥土捏成的肉体当然也就难免暴露出千疮百孔。他的怯弱,他的自卑,他的痛苦,他的好斗,他的惟我独尊,他的小肚鸡肠,他的忘恩负义,他的大男子主义。他的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他的野心勃勃而艺术功力又有所欠缺,以及他那给人留下无尽迷惑的自杀之举,等等等等,这一切原本常人见怪不怪的人性自然缺陷都因放在了神圣的显微镜下而显得不可饶恕。
可怜的海明成在活着时就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吃尽了苦头,他的在天之灵若看到身后的评论家们竞如此地亵渎神灵,想必会失声痛哭。
其实,走下神坛的海明威以及所有热爱和崇拜海明威的读者大可不必为他的遭遇而悲哀。凡人终究是凡人,而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将会使他获得一种新的喜悦。从神话的天国里坠落人世,海明威应该能够突然发现他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中或是在小说里,他部轰轰烈烈地生活了一回。虽然他不可能完全超越自我,克服自身所有的缺陷,但他的缺点如同他的优点一样都为他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促使他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以他的敏感和深刻,甚至以他的弱点,以他晚年的悲观和宿命论思想以及凌驾于其上的永不服输的个性,向世人表明了他是一个真正不同凡响的人,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韵味有灵魂的人。如果说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人,那么海明威总算在他身后的传记里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
小题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明威的艺术风格。(55字以内)
小题2:
作者在末段对海明威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的要义是什么?(80字以内)


参考答案:六、小题:
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潇洒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和以“冰山”为象征的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小题: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不同凡响的、缺点如同优点一样都为他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促使他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的作家。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休假是件天大的事儿
刘婉媛
  泰因布吕克不来华盛顿,是因为他已经答应家人去非洲的纳米比亚度假,观察那里的野生动物。虽然此举招致一些非议,但德国政府并没有对财长的决定加以指责。“此次度假很早以前就计划好。这是这位周长对家人的承诺,而且去纳米比亚度假和去波罗的海度周末不同,想重新安排不是一件易事。”政府发言人这样说。欧洲,休假是件天大的事儿。更重要的是,休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工作狂在其他地方被视为“成功人士”,但在欧洲或许就被看成一个乏味无趣、不懂生活的人。因此,尽管法、德等欧洲国农因为经济疲软、劳动力缩减,不断有人呼吁要减少休假、增加工作时间,但要实现恐怕会难上加难际旅游组织2006年所做的显示,澳大利亚每个雇员平均每年休假的天数是17天。而在欧洲,这个数字要高出许多——法国人显然是最休闲的欧洲人,每人每年平均休假达到了39天,勤勤恳恳的德人有27天,英国人居欧洲末位,也有24天。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一位在英国生活的中国女孩这样对记者说“虽然伦敦的生活英节奏相对比英国的其他地主要紧张许多,但每年伦敦人都雷打不动的去度假。给我的感觉是,英国人好像老在休假。使是在休假观念没有欧洲那么强的澳大利亚和美国,人们也非常重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澳大利亚的一位公务员辛迪说,她所在的部门会将每个员工的休假情况在电脑里列成单子,如果有人逾期没有休假,他的名字就会从电脑系统中自动弹出,而老板就会找这个“黑名单“上的人谈话,要求他休假。有统计显示,不休假的人工作能力会下降,而且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因此多数雇主都会鼓励员工休假。”辛迪还算了一笔帐:澳大利亚的公共假期有12天—14天(包括圣诞节、复活节等假期),而她每年的年假是4周,此外还有18天的私人假期。所谓私人假期,是指病假或者因为家里有事需要所临时请假,这些都被纳入“私人假期”的范围。如果哪一年不想休年假,当年的年假可以攒下来,三年半之内都有效。此外,工作满10年的员工还可享受一次3个月的假期澳大利亚的研究所就职近10年的大卫工作认真而且努力。尽管被视为“模范雇员”,但大卫每年的假期一天也没少休。今年大卫选择了意大利作为休假地。他说“现在我和我的手面一样,在关机充电状态。有什么事给我发邮件吧,我隔几天会上网查看邮件。不过,这些天我只收到亲戚朋友的邮件。单位好像把我给忘了,而我也把他们给忘了。
1.下面不能说明“休假是件天大的事儿”的一项是(? )?
A.在欧洲,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
B.?一位在英国生活的中国女孩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C.?在澳大利亚,如果有人逾期没有休假,老板就会要求他休假。
D.?在澳大利亚,如果要做“模范雇员”,?规定的假期假期一天也不能少休。
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德国的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不能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有关会议,实属无奈。
B.在欧洲,“工作狂”可能会被看成是乏味无趣、不懂生活的人。
C.澳大利亚和美国在休假观念上要弱于欧洲,但也懂得劳逸结合。
D.欧洲国家、澳大利亚等多数的雇主都会鼓励员工休假,一个重要原因是让员工保持生产力,避免对工作厌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欧洲,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人们把休假看成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欧洲国家经济迟缓、劳动力缩减,其原因是人们不愿减少休假、增加工作时间。
C.虽然英国人每年休假的天数不及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人每年休假的天数,但是,英国人也会认真地对待休假。
D.澳大利亚某研究所在雇员休假期间,绝不以任何理由去打扰正在休假的雇员。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重下题(18分)
皮影王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展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
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这足够了。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
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
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得一个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恋。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
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荚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
(选自小小说集《皮影王》,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对皮影道具的制作进行细致的描写?(4分)
小题2:“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
过去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本文的细节描写凝练而富有感染力,请就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进行鉴赏。(4分)
(1)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
(2)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1


参考答案:
小题:为突显人物的坎坷命运,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三例并加以分析。(6分)
小题:①使读者对皮影制作有一个基本了解,转入(引出)下文.②以皮影道具的制作工序繁杂,烘托皮影张的高超技艺。(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①皮影张的际遇在别人看来就像一场皮影戏,刺激和快感过后,很快就会被人遗忘。(2分,意思对即可)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或“从上文皮影张文革中受折磨,转入下文皮影戏受冷落和他力竭而死的描写”)(2分)
小题:(1)以观众痴迷人神的“憨态”——“笑出涎来,拿手一抹’’的举动和忘情的“暴叫”来烘托皮影表演的精彩动人。(2分,意思对即可)
(2)宝剑坠地、鲜血喷吐的刺耳声音和血溅白幕的色彩对比,有声有色地渲染出了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来表演皮影戏的投入和悲壮,给读者以强烈震撼。(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①把传说中皮影张帮助解放军抓获土匪,与文革时被敲去四根手指,丑女被逼自杀作对比,揭示出皮影张命运的曲折.②把皮影张年轻时热闹欢快的表演风格与多年后复出时“凄美悱侧”“缺了底气,满了沧桑”的风格进行对比,暗示了皮影张的命运变迁。③把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表演的皮影戏与当今粗俗、喧嚣和滥情的表演进行对比,揭示出现代社会对传统艺术的冷落,表现了皮影张命运的悲凉。(6分,每点2分。答其他对比点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应该是: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点评:本文阐述的中心话题即“文学经典”,本题从文章最重要概念入手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重要点关注文章的重要概念。
小题2:C项,“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错误,应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小题3:B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C项说“唯一要素”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涉及到了过于绝对、无中生有等。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