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5:59:54 【

1、阅读题  泰山归来
邓友梅
  有朋友听说我要去泰山,就来约稿,我不知轻重,满口应承。回来后才知道: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不问哪朝哪代,哪党哪派,文章里手们没来的想法来,来过的变着法儿写,一代一代地写,几千年下来,好话说尽了,好词用绝了。今天再想写出新意“比登泰山还难”!“泰山”两字如今已经成了汉语基本词汇。有洋朋友想学说相声,我就建议他先学会“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这一串词儿,以备随时使用。还告诉他:学的时候不要问中国这么多山,哪座山压下来也够喝一壶的,怎么就非说“泰山压顶”?黄山峨嵋,青城匡庐,哪座山也有看头,为什么单把“不识泰山”当件事?更不要问“既然泰山是个好词,怎么又不能称朋友为老泰山呢?”解释清楚这些很费口舌,不如先学其然,以后再弄清所以然。弄清它不易,最好到泰山爬几趟。
  爬过泰山才会想到,泰山确实既高又美,但光凭这出不了太大风头。论高度,论景观,它都算不得“首屈一指”,怎么就叫它获得个“五岳独尊”呢?
  读过山上的碑碣刻石,浏览了泰山诗文史迹,才嗅到泰山走红的秘密,原来它在以下三点占了便宜: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
  许多民族原始时期搞自然崇拜,随着文明发展便被宗教信仰代替。可中国人对天地山川的崇拜却始终没有作废。历代皇帝都宣称自己的“君权”得自“神授”,这里说的“神”既不是佛祖也不是道宗,却是“头上青天”,为此皇上称为“天子”,有事没事,要向“天”请示汇报。为了使“天”听得清看得明,汇报总要找离天最近的地方进行,凑巧就选中了泰山。华夏大文化的“天时”使泰山出尽了风头,捞够了资本。
  皇上们怎么就看得起泰山呢?这又说来话长。泰山矗立在黄河下游,这地方远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频繁活动。我们炎黄始祖还没出现,这里先就有了“泰族”人。“泰族”人要找高地,目光所及最高的所在就是“泰山”(不然也不会自己取名“泰族”),祭天就上泰山极顶。这在有皇帝之前已是“既成事实”,后来的皇帝们只得一个接一个“承袭”。待等到中国人知道还有比泰山更高的山时,“五岳独尊”地位已“稳如泰山”了。这是它得益于地利的优势。
  第三才说到人和。王权和神权总是互相支持,携手共进的。皇上认为泰山离天最近,神的使者就给以证实:西建普照寺、东起碧霞宫。经石峪、王母池、玉皇顶、八仙桥,依名生景,因景得名,按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宫蓝图把舞曲来了个彻底改造。有了“硬件”还要增制“软件”,别看中国文人向来有清高、不党、遗世独立等等美德,这并不耽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看皇上眼色行事。锦上添花,随帮唱影,人云亦云,扎堆起哄,一窝蜂赶浪头等等传统习俗,也未见得没有它积极的一面。皇上说这座山天下第一,作家们就证明自己早有同感。你写歌颂泰山诗,我就撰赞美泰山文。诗文自泰山引起,泰山又刻满诗文。硬件与软件这一结合,就形成民族性的共识:既然从皇上、大臣、文人、墨客到侠客、武士、和尚、道士都为泰山叫好,那想必就是真好,小百姓有啥不服呢?连农民起义领袖们也奉泰山为神明,^造**也选它为依托,以图吉利了。于是赤眉绿林,黄巢李闯都在此留下了遗迹。红巾军攻下泰安后也没忘了在泰山刻石纪念。
  还有更得人和之利的山吗?
  我初登泰山之时,曾想:泰山如果丢开附着于它身上的社会因素,只凭它的自然条件,怕是登不上五岳之尊的宝座的!
  登到中天门时想法就有点变化:若丢掉这些历史的文化的斑斓色彩,它仍是个风景区,但不是泰山了。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泰山不只是地理名词,不只是个自然构造,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根本不存在谁从谁身上离去的假设!“泰山”两字指的就是浓缩、结晶于此山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不研究中国文化,无法了解泰山;不理解泰山,不算通中国文化。
  旧泰山已被写尽,新泰山尚待形成,这时候答应约稿是不明智的。我只能在赔礼道歉声中打退堂鼓。(1992.9.4北京(摘自《泰山网》,有删节)
1.“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这里的“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回来后才知道: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这句话的内涵和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初登泰山之时的想法和登到中天门时的想法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诠释“五岳独尊”的深刻内涵的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只认识到泰山只是地理名词、自然构造,却认识不到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认识不到浓缩、结晶于泰山中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意对即可)
2.(1)各朝各代、各党各派的文章里手写泰山,好话说尽,好词用绝,要写好泰山实属不易,写出新意更是难上加难。
  (2)其用意在于为下文表达对泰山的独特理解张本(铺垫),同时交待写作缘起并为谦虚表达写作可能不会令人满意的想法渲染。(意对即可)
3.不矛盾。它反映了作者对泰山内涵的两种不同层次的认识,前者突出泰山独尊的人文社会性内涵,后者突出泰山特有的历史文化性内涵。人文的社会性是泰山独尊的标志,历史的文化性是泰山特有的魅力。(意对即可)
4.(1)中国人始终崇拜天地山川,历代皇帝宣称自己的“君权”得自“天”的“神授”,为向“天”请示汇报,就选中了离天最近的地方——泰山。泰山就占了这个华夏大文化的“天时”,使泰山出尽风头,捞够资本。这是思想之发祥地。
  (2)人类很早就频繁活动在黄河下游,在寻找高地时,就将目光锁定在矗立在这里的最高所在地泰山,祭天就上泰山极顶,从此得益于地利的优势,奠定了“稳如泰山”的“五岳独尊”的地位。这是生存之发源地。
  (3)作为神的使者,皇上就在离天最近的泰山上,建普照寺、碧霞祠,造经石峪、王母池、玉皇顶、八仙桥,依名生景,因景得名,构设天宫蓝图,于是后人锦上添花,撰文、作诗、刻石、留念赞美歌颂泰山,形成传统习俗,达成民族共识。王权和神权互相支持,携手共进,打造了天下第一山。这是文化之策源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19分)
女儿的遗产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
我将女儿抱了起来,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
“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心里十分酸楚。
“妈,真的不用去医院,我明天就会好的……”我扭头看见女儿已靠在我的房门上,她显然已看到了我刚才的窘态,她穿得很单薄。
“快去穿上衣服,我们马上打的去!”我胡乱地将钱塞在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说。
“不,你蹬三轮车去,医院反正又不远。”女儿说着就挣脱了我的手,踉跄地走向锁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当我蹬着小三轮在寂静的街上急驶时,身后传来她微弱的呻吟声,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见她这么哼哼过,我有点怕了。3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接下来我又下岗失业,于是只得蹬着三轮车出摊赶夜市。那一年女儿还很小。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赶到医院挂上急诊,接下来是检查、肌注、物理降温,忙碌了一阵后,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值班医生告诉我,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我感到了疲倦。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你肯定不是。”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你记住了,我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一些钱,留给你……”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因为有妈妈在。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孩子,你记住了啊!”
女儿怔住了,她异样地、静静地望着我……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待女儿睡着时,东方已经透亮。我来到门外,我想透口气,突然就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打丈夫去世后,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此刻才体会到了一个无助女人动情时的哭,会是那么可怜。
第二天上午,女儿做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接着又做了胸片检查,确诊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医生说不要紧,住院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回去后,我偷偷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眼泪再一次从我的眼角滑下来。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却是这所同样令人垂慕的军医大。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妈妈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那只布袋,那是她曾经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这只布袋,记录的是我们母女间那段相依为命、刻骨铭心的经历。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故事。(4分)
小题2:文章以“女儿的遗产”为题,又在文中反复三次出现,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小题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她当时的心理(4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小题4:从文中女儿身上,我们感受到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身为人子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父母?(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叙述了女儿在病中感觉“怕是不行”时,郑重留给妈妈遗产——13元的感人故事。
小题2:①小心翼翼地收着,说明13元钱在女儿心目中的珍贵,反衬出母女生活的贫苦艰难。②13元钱全是角票,表明女儿是如何的节省,多日的积赞。
③表明妈妈被女儿的举动深深感动,对远离自己的女儿的永久惦念。一言蔽之,女儿的“遗产”寄寓着母女深情。
小题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
小题4:开放题,合理即可。示例:成熟、节俭、无私、坚强、善解人意;珍爱生命、感恩父母。(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1992~2002年我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及增长率

年 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广告收入(亿元)
16.18
37.71
50.54
64.68
77.69
96.83
104.35
112.33
127.76
157.70
188.00
增长率(%)
133.10
34.00
28.00
20.00
24.60
7.80
7.60
13.70
23.40
19.50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 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
[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
[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
[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
[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 )
A.[4] [3] [2] [1]
B.[4] [2] [3]
C.[3] [4] [1] [2]
D.[3] [4] [2]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幅图的标题可以拟为_____________。
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2.A
3.D
4.(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
  (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5.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2002年1~10月中国务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
6.“略”。(如报纸的内容、风格、特色等方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三、(24分)
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 芸
①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②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③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④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⑥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⑦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⑨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⑽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有删改)
小题1: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1)理解第(8)段“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的深刻含义。
(2)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赏析本文语言特色。(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用低徊惋惜的口吻抒情“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城市到底需不需要灶?请结合文本作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灶间的“女人”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淳朴厚道、无私奉献、淡然宁静、谦卑隐忍、木讷憨直、温柔体贴。
小题2: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炊烟”比喻成“召唤”“呼吸”,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灶间女人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对女人的同情之情。
(2)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前四段对女人不同阶段与灶的关系的叙述,下启对女人劳作和奉献精神的抒情和讴歌;内容上,高度总结了女人和灶的关系。
小题3:
(1)用词准确,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如比喻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如拟人句“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2)语言清丽典雅,形象生动,意境优美。(3)长、短句交错,如第⑨段多为长句,第(11)段多为短句;整句、散句交替使用,如第⑦段,前为一个对偶的整句,后为散句。
小题4:
示例一:城市需要灶。因为“灶”在文中不仅是烹饪工作,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灶文化及农村文化。代表着女人举炊调羹、操持家务与辛劳和奉献精神;代表着一种淳朴恬淡的生活意境;代表着谦卑、木讷、隐忍的精神品质,而这些正是城市之需要。
示例二:城市不需要灶。灶根基与农村,代表着一种简单、相对落后且仅存于农村的生产方式,而城市文明已经超越这种方式;而且,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败都有其客观规律,灶的渐形渐远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城市不需要灶。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2:这是一道语句理解和作用试题。第(1)题要侧重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第(2)题则侧重分析其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的作用。
小题3:
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这是个拓展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今天,我们是应该“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还是站在传统立场上“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抑或“回避”这样的现实,通过纯粹的学术或淡泊名利的人格来独善其身?我觉得选择上述任何一种立场,好象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如果我们不仅仅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关注中国儒家的“忧患”意识和道家的“超脱”精神,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思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
②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方面来理解“人文”,那就是“人的文化”,这样一来,对人文的解释可以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比如西方式的人文主义和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内涵就不一样,前者强调“世俗的人”为中心,后者强调“礼仪的人”为中心。阿伦?布洛克在他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含义。这种关于人文的文化性理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中国当代人文建设,肯定应该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性质。
③其次,就是人文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内部二元对立所产生的自由张力。比如,相对于封建专制,人文主要指个性解放和人的解放;相对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人文包含对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批判,在西方主要以审美现代性为标志(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说它不一定设计出比现在民主自由更好的体制,但是它可以对这个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这可能是90年代市场经济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人文的几种主要含义。其共同点,就是它往往设置二元对立范畴,如大众和精英,传统和现代,禁锢与解放,保守与激进,等等,而且有的时候可以互为人文的解释。
④人文的含义就是指“人的文化创造”。我们光看人的文化还不行,而且要包含“创造文化”的意思。这个精神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这个层面上的人文含义,对消解上述人文矛盾是有帮助的。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在我这里可能就不是主要问题。这不仅因为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你把人文定位在人的文化创造上,那么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你不能说科学一点人文精神都没有。我们所针对的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科学主义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的侵害和无视。所以科学领域中我们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正在于科学领域内我们“人文创造”的品格是很贫弱的。所以我所理解的人文贫困,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所支撑的精神状态。人的文化创造最接近于西方式的“超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文品格具有“超现实性”。真正的“超现实”,我的理解是必须具有“创造新现实”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文理念。
小题1:对于“人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从大的方面理解就是人的文化。
B.对人文的解释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
C.人文的核心内涵是二元对立产生的自由张力。
D.东西方的人文理念都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小题2:以下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回避” 现实,独善其身,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
B.既要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要关注中国儒家的“忧患”意识和道家的“超脱”精神,就有可能建立新的人文理念。
C.阿伦?布洛克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信条”,这与《易经》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人文”的内涵理解是一致的。
D.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所以从“人文创造”的角度说,科学与人文不是绝对对立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现代性通过对现有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产生更好的体制。
B.将人文的含义理解为“人的文化创造”,就可以消除各种二元对立的人文矛盾。
C.科学主义侵害和无视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在这方面它与人文理念是对立的。
D.只要解决了科学领域内人文创造品格贫弱的问题,就能产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1:阿伦,布洛克强调的是人文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易经》“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是“人文就是文化的含义”
小题1:A原文是说“它不一定设计出比现在民主自由更好的体制”B原文是说“对消解上述人文矛盾是有帮助的”D解决了科学领域内人文创造品格贫弱的问题”不是“产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的充分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