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在最后一片红叶飘落了的季节,我突然决定去黄河的岸边,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让我的生命再次振作起来。很久以来,一直走不出李商隐那充满着哀愁伤感的诗的氛围,在我的书案上,几乎全部都是李商隐的诗集和有关李商隐的生平资料——我在写一部李商隐的书,他的身影每每在我眼前晃动,这样,我的灵魂就一刻不能休歇了,一刻不能摆脱梦魇一样的精神压迫。
②今天,我来到黄河岸边,想让我的胸间激荡起黄河雄壮的旋律!
③当我站在黄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思绪还在翻滚,像这脚下的黄河水一样在拧着旋子咆哮着卷起千堆雪。我知道,一个人总是有烦恼的,没有困顿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在黄河的面前,看见黄河那巨涛大浪隆隆做响一往直前滚滚东流去,人就显得太渺小了,内心蓦然间回响起震撼天地的英雄交响乐,全身心被黄河涂上了悲壮的色彩。
④这里是辽阔的黄河沙滩,沙滩上是一片片密密实实的芦苇,连接着远方的尽头。在深秋的季节里,芦花像是白色的云朵从天际涌来,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怒涛云海,撕扯着浩荡气流的寒风,合着黄河的隐隐如雷一样的咆哮声,组成了黄河绝美的动态的天地大图———在这幅大图之中,你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感到全身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不能不感到呼吸的紧迫,不能不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⑤书斋里的生活,局限了人的视野,墨水瓶里断然不能兴起壮阔的波澜,在黄河和黄河沙滩芦花飘飞的地方,才有可能使你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你的被书籍束缚的灵魂得到极大的自由,使你尽量地扩张胸怀接纳天地原始的浩然大气,彻底摆脱从骨头缝子渗透出来的酸味,涤荡污垢的心灵,让心灵的翅膀飞扬起来,人也变得十分畅快。我知道,这是黄河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黄河接纳了一个失意游子的巨大热情。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从书斋里走向黄河,把从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引入墨水瓶,就使人获得了自信和勇气,在键盘上也许就会生起云烟,也许能回响着黄河铿锵的涛声波韵!我深知,这是很艰难很痛苦的艺术探险过程,需要全部的心血浇灌和绞尽灵魂的汁液,才能满足一种不懈努力的追求和成就一种事业。
⑥黄河的岸滩上,远远的有一片萧疏的树林,树叶在白霜的浸染下,像酒醉了一样的红,红得热烈红得沉静。在黄河的岸边,这样的树林子给黄河布置了生命的色彩,也给黄河大写了无限的诗意。《西厢记》里的送别,不就是在这树林子里边进行的么?黄河壮阔和沉稳的性格,影响了黄河流域人们的性格,即使在爱情问题上,也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没有了虚伪的成分,有的,只是生生死死的爱恋和永远轰荡在内心的激情。虽然,这激情往往显得悲壮淋漓,但比起莺飞燕舞的江南人家,比起小桥流水的卿卿我我,我认为是来得更为热烈和伟大。黄河的风景,不是“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的小家子模样,而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英雄气概!
⑦九曲黄河,叠影了一部中国历史,滔滔东逝水,便是中国的血脉了。黄河要是看中了谁,谁就可以成蛟成龙,而这门槛,就是禹门口了:要得天下,就得“逐鹿中原”,才能问鼎社稷。黄河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斑驳的图影;黄河的每一寸泥沙,都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高山峻岭。面对黄河,我的心被鼓荡起来了,听见了黄河深处那黄钟大吕般的神秘的希音,在荒坡上就地折了三根蒿草,插在这积淀了千万年的沙滩上,权借以为香烛,跪拜黄河,跪拜上苍……
⑧我的思绪丢落在黄河浑黄的土色的浪涛里的时候,这时际,暮色苍茫,起伏连天的远山已经隐身了,只留下淡淡的线条粗旷的轮廓。青山遮不住,不时传来鹧鸪的寂寞而冷切的叫声。红彤彤的日头,竭尽全力耀出最后的一闪,天地渐渐溶入了墨色之中。在黄河尽头水天相接的地方,蓦然升起了一轮灿烂的明月,黄河上下顿时闪现出银色的水光。原先消失在暮色里的青山,在月光下,居然也鲜明地峥嵘出身躯。我惊奇地看着这一切,似乎黄河慢慢地流入到那遥遥的明月里去了;而明月得到黄河的滋润,也变得沉甸甸起来,笼罩着氤氲着黄河的水气,吐出的光华便有了黄河生命的韵味。其实,黄河是依傍了明月才有了现在的气象,明月装饰了黄河,明月把黄河揽在自己的温暖的胸怀,给了黄河坦荡的心灵和不可摧毁的勇气。
⑨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轻松,豁然明朗起来。万里黄河明月中,我不也是在明月里了么?听着黄河夜间的低语,我慢慢走向明月……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4.作者在第三段和第八段都谈到了自己的“思绪”,试分析它们的内涵是否一致。(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5分)
(1)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2分)
(2)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3分)
16.有人说,文章最后两段可以去掉,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
17.结合全文,分析“黄河”有哪些内涵,并分析作者揭示其内涵时主要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及作用。(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E.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
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 )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3.《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
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三峡石张弛
石不能言最可人,我虽非爱石一族,却也收藏了几块观赏石,大者如立于庭院的太湖石,小者如置于窗台的钟乳石,闲时偶尔看几眼,也是一种消遣。太湖石有几分像吼狮,为我镇守小院;钟乳石则酷似一只小狗,黄毛卷曲,招人怜爱。此外,便是书桌上一块浑圆的浅灰色砾石了,外观平常得很,除却一白一黄两条弯弯的石纹而外,便乏善可陈了。其实是不可以将其归类于观赏石的,但我却颇有些偏爱,因它来自长江三峡,我称它为三峡石。
发源于喀拉丹东雪山的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在西起奉节白帝,东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切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两岸峭壁插天,高峰入云,峡内急流汹涌,涡漩翻腾,云飞雾绕,景象万千,以雄、险、奇、幽著称于世。于今更因修建三峡大坝工程而为全球瞩目。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峡中碧水湍流,竹木葱茏,猿啼声声,野趣横生,有山皆翠,有水皆绿,有峰皆奇,有泉皆飞,构成一条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那些秘存千年的巴人悬棺、大昌古镇、古栈道,又是一幅独特奇异的人文景观。
于重庆乘江渝轮顺流而下,进巫峡之前,船泊巫山港。旅行社组织乘客游览小三峡,旅游车迟迟不来,等得不耐烦,便独自去依江而筑的山城内闲逛,领略古镇风情,无意间发现一处石壁前张挂着数十幅照片,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这组照片是该县新闻工作者对“天坑”——下庄村民修路事迹的现场报道。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地貌极其特殊。整个下庄位于深达1000米的坑底,四周悬崖峭壁,若刀削斧劈,直立无隙。历代下庄人在坑底自然繁衍,靠五谷杂粮,自给自足,延续至今,尚有300余人。除少数青壮年曾经攀崖上了坑沿,到过巫山县城外,绝大多数人至今尚未曾出过村。缺医少药,生老病死率由天命。儿童无法入学,所有的村民全是文盲。下庄人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展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一粗略统计,50年来,下庄人因攀崖出村,摔死183人,伤者无算!现任村长从三年前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于今,一条蜿蜒小路已逐渐盘旋向天坑边沿。巫山县的新闻记者们腰系登山安全索,下到坑底,用相机记录下了下庄人这泣天地、惊鬼神,在峭壁上开路的英雄业绩。其中一组照片尤为动人心魄:一名男青年用麻绳拦腰捆住,悬于峭壁,抡锤凿石,一缕阳光从峰顶斜射过来,恍若为这位年轻的勇士酷似一只凌空翱翔于峰峦间的山鹰的矫健身影镀上一层碎金!组照第二幅画面,却是几天后,这位青年不幸从悬崖摔落,壮烈牺牲的现场纪实!组照之三,全体下庄人披麻带孝,以民间原始葬仪,为英雄青年送行。组照之四,牺牲青年的妻子背着刚满周岁的遗孤,在筑路工地上为村民做饭,柴火映红了甜睡在母亲背篼中的婴儿的小圆脸……这些照片,几乎每一幅都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下庄人渴望走出“天坑”的悲壮故事。最后一张照片,实录巫山县长到“天坑”边沿看望下庄村民,憨厚老实的村长双腿跪在县长面前,文字说明写道:下庄村长万分感谢县长的关心,他说:“下庄人做了这么一点事,竟惊动县上领导……”此时,一股难言的酸楚忽然袭来,眼睛立即潮湿了!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
接送江渝轮乘客去小三峡的旅游车早巳开走。在余下的时间内,我到江边漫步,无意中拾到一块圆圆的石头,一白一黄两条石纹正面横贯,我便遐想,白的是长江,黄的是黄河。长江,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啊!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在幅员辽阔、东西部明显倾斜的国土上,完全、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阴影?让所有生活在“天坑”的“下庄人”,走出“天坑”,沐浴新世纪的甘霖?
夜半,江渝轮近三峡大坝。遥望工地上灯火璀璨,我抑郁半日的心情亦为之消弥,三峡库区的明天终将会如这灿烂灯火一样地辉煌,我相信。
小小的三峡石如今置于我的书房案头,写作时,我用它镇纸。
(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12期,原载2004年第7期《东方艺术》)
1、从全文看,作者偏爱“三峡石”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第4段前边说:“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作者为什么会“胸中顿热”?(6分)
答:
3、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第1段中,作者将自己对所收藏的观赏石的不同态度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了对三峡石的偏爱。
B.第3段在结构上具有过渡段的作用,它既承接上文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
C.第4段说“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是意在突出三峡一带“美丽”与“贫困”的巨大反差,令人心灵震撼。
D.第4段结尾说∶“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这句话隐含有对当地领导在使“下庄人”摆脱贫穷落后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