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6:10:5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 渡
朱以撒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3)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4)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5)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6)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7)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8)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9)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作者在第二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小题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
答:古渡:
长桥:
小题3: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着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6分)
答: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至今东鲁遗风在(感悟文化名城)
陈世旭
最早知道山东诸城,是因为苏东坡。他与此地似乎特别有缘。先后两年时间,他在这里创作了诗歌126首,词18首,文59篇,共计203篇,平均每3天即有一篇作品问世。这两年,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成熟期和辉煌期。离开密州后,他又写下了有关密州的作品27篇。累计230篇。在他的4首代表词作中,悼亡词、中秋词、出猎词均创作于诸城,是他最好也最为后人称道的词作。《水调歌头》,令世人公认:“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一反此前词作柔弱的格调,一新天下耳目,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苏东坡在诸城的创作,实在是一个堪称奇特的文学景观。
当时的密州是那样贫瘠,生活与苏东坡刚刚太守任满的杭州有天渊之别:“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素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太守尚且如此,民生更何以堪。正值大旱之年,加以蝗灾,老百姓负担不起赋税,儿童在路边奄奄一息。“洒泪循城拾弃孩”,苏东坡在一封信里提到他曾救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孤儿。诗人极为痛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
这是苏东坡最沮丧的时期:“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诗人是无奈的,即便位居太守,也只能空怀一腔“西北望,射天狼”的青云之志,借诗酒以浇胸中块垒,寻求灵性自由,与自然达成和谐。
21世纪的今天,感受诗人当年的忧愤和激情,真是感慨万千。我是那么热切地想要寻觅和知道,苏东坡宿“孤馆”,眠“野店”,“凭征鞍无语”的来时路径何在?“左牵黄,右擎苍”,领千骑卷过的平冈何在?“高而安,深而明”,“乐哉游乎”的超然台何在?这当然只能是一种浪漫。
今天的诸城与800多年前的密州,不知已几许沧桑。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近20多年来,诸城先后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为民服务联动等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1980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实现了翻两番,到1996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首批通过了小康市达标验收。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年外贸出口总额达数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近20%。全市植被覆盖率80%以上,其中人工植被面积占植被面积近90%。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生于诸城的当代诗人臧克家1937年写出了这样号角般的诗句:
大时代的弓弦,
正等待年轻的臂力。
古老的诸城正是以年轻的臂力,张开了大时代的弓弦。
我们在诸城市恐龙博物馆见到了巨大的诸城恐龙骨架,这是世上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诸城因此被称作龙城、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而诸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也是一条巨龙?
倘若一切仅止于此,诸城留给我们的印象也许不会特别深刻。因为,放眼当今,诸城所在的潍坊,潍坊所在的山东,山东所在的中国,类似的经济巨龙何其之多。
而诸城是个悠久地传承着优良风习的城市。当时同在山东为官的苏东坡胞弟苏辙曾感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自古至今,诸城的名儒、名臣、书画诗文大家继之不绝。苏东坡在密州的两年,治绩有口皆碑,作品千古传颂,其人格光芒对后世的照耀则更是深远而持久。
苏东坡的《超然台记》充分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观念:“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予弟子由……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样一种对物质欲求的超然态度,我以为是苏东坡给诸城留下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诸城看到的新建的公共设施如市人民医院,蔚为大观,远胜我所在老区的省级医院,而诸城的主要行政机关,却年久而简朴,同我们在其它许多地方——其中有发达如诸城的,也有百姓温饱尚待解决的——看到的类似建筑的豪华奢侈形成鲜明对照。我在心里揣度,这样的朴素务实的政风,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苏东坡的影响了呢?果如是,则不啻是诸城民生最大之幸。
(2007-08-25《人民日报》第08版 )
小题1:文章开篇即写苏东坡,意图何在?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请简析之。(5分)
小题3: 文中引用臧克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盯着雨靴的人
哲· 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他简直害怕下雨。每当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学校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他为此专门去找学校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铺些煤灰吧。”
  “好的,好的。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如果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学校放假了。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学校快开学了。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稍微宽裕了一点。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买一双雨靴吧。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两人就这样说好了。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小学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他已等不及开学了。终于开学了。查戈德尔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学校走去。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才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选自《意林》2011年第07期)
1.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版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戈德尔好不容易穿上的雨靴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说明了什么?查戈德尔的这种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船工
吴金良
  ①从汽车站到码头,足足一华里的路程,这个汉子一直跟着王四和他的女朋友。王四几次想赶他走,说:“我们要先找到住处,休息休息再游淀。”这个汉子仍是不肯离开,说:“我可以先帮你们找旅馆,不收介绍费,你们什么时候想玩了,我什么时候来接你们。”说话时含胸塌腰,上半身探出去,小碎步紧跟着王四,黑瘦的脸上满是讨人喜欢的谀笑。王四的女朋友一言不发,一边依偎着王四走路,一边不停地打量这个纠缠不休的中年汉子,脸上是一种调侃的表情,似笑非笑。她倒十分希望这汉子继续跟着王四,继续用那种讨好的乞求式的口吻和他们谈生意。她觉得这很能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她想起王四在城里开服装店、当大老板时的处境。说是“大老板”,有时候为了能卖出一件衣服,王四那种曲意逢迎、点头哈腰的样子真让她看着难过。现在,她觉得王四终于有了“优越”一下的机会。
  ②“你放心,我们来白洋淀就是为了玩的。不过,不一定非得雇你的船,你就别跟着了!”王四有点耐不住性子了,板着脸对那汉子说。
  ③汉子讪笑着,却不走,仍是跟着:“当然,当然,您雇谁的船也是一样游淀。可有一样,没人比我要的价钱再便宜了!不信您试试。”王四站住了:“我图便宜?图省钱?那我不如在家待着别出来。跟你说吧,我什么都怕,就是不怕花钱!钱!我有的是!”
  ④“话是这么说,可谁也不能拿钱扔着玩。咱这儿的行市是游淀一天十五到二十元,我要是跟您要一百元,你肯定不干,比如……”“一百是一百的玩法,我就给你一百,您能样样满足我么?”王四黑着脸,认真了。女朋友眯了眼笑,特别欣赏王四这种输钱不输嘴的犟劲。
  ⑤汉子愣了一下,笑了:“您真敢掏一百,我还怕您玩出什么花样来!咱别说气话,说正格的……”“什么叫气话?上船!”王四一梗脖子,拉着女友就下码头。那汉子小碎步紧跟着,一边偷眼打量王四的脸色。
  ⑥船出了码头,拐个弯,进了水道。两边都是芦苇,一望无际。王四不再赌气,和女友偎在船头喝饮料。天是半阴半晴,淀里有风,所以很凉爽。王四随手把变色镜推到额上。航道渐宽,靠近芦苇丛的水边插着几根竹竿,有网状的东西在竹竿周围时隐时现。“那是什么?”王四问船工。“逮鱼的,叫迷魂阵。”“迷魂阵?”王四说着探身伸手,想摸摸这“迷魂阵”。船身晃了一下,王四的变色镜掉进淀中。
  ⑦女友尖叫了一声。船工收桨停船。王四却不慌不忙地笑了:“哥们,一百元不能白花,你给捞上来吧!”乜着眼望着船工。船工皱着眉,盯住混浊的水面。
  ⑧“怎么着?我这眼镜是五百港币买的,你给捞上来,我再给一百!”王四挑衅地看着船工。
  ⑨船工咽一口唾沫,喉结上下滚动着,脸色十分难看。少顷,勉强笑了一下:“您说一百,我咋能真要一百?县里早有规定,要高价就得挨罚。您游完淀,我照市价收您二十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要。这儿的水少说有四五米深,那么小的眼镜,恐怕我捞不上来!”说完,径自摇桨划船。“哎,你……”女友刚要发话,早被王四挥手打断了,一阵冷笑:“一个破眼镜,不就五百港币吗,不捞就算了。给你们白洋淀留着喂王八吧!”说时阴沉着脸。船工不敢再搭话,只是奋力摇桨。傍晚,船回码头,那船工果然只收了二十元钱,并且介绍他们住进了水边最近的一个旅店。因为丢了眼镜,又隐隐约约地被船工伤害了“优越感”,所以王四闷闷的,话也不多了。女友见他如此,自然不敢再说什么。两人住进旅店,那船工打声招呼,走了。
  ⑩第二天中午,王四和女友游淀回来,旅店的服务员请他们去见经理。王四急忙去了,不一会儿回来,脸红红的。女友问他:“什么事?”王四从兜里掏出那个变色镜:“人家今天上午给捞上来了,特意送来,咱们没在,就……”说话时,神色就有些不自然。女友也愣了一会儿,叹了口气。王四躺倒在床上,语气幽幽:“那船工让经理告诉咱们,昨天没给咱捞眼镜,一方面是嫌咱说话不受听,一方面也因为……因为有女的在船上,他只穿了一条短裤,没有替换的。”女友听了,脸也红了,又叹了一声,无话。(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船工对游客王四和他女朋友两人纠缠不休,执意要他俩雇他的船,采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他的偏执狡黠、虚伪贪利的个性。
B.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景物描写,一方面交代了白洋淀的凉爽天气与航道特点,一方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写船工的神态反应,这一处细节表现了他面对王四的“高价酬劳”的挑衅而怯于应对的尴尬、忍气吞声的懦弱。
D.文章结尾写变色镜失而复得的经过,通过对王四说话的神情、语气及其女友的神态反应的描写,表现了他俩的惭愧、后悔的心理。
E.本文借助船工这一人物形象,对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人和当代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2.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小说中船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廉·加荷兹认为:“微型小说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是‘蛇’状和‘波’状。”试简析这篇小小说曲折情节的构思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
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两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一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热销、票房和收视率,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文化精华正面临着自我糟蹋的潮流的冲击,它们或被重新包装,或被拆卸重组。
B.在很多涉及历史名人的影视作品中,历史只不过是一个被借用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C.那些残存的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后,就会被“腾笼换鸟”,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或“游客的天堂”。
D.文化经过粗鄙化的打造后,就会失掉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变得不精不深。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有像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那样精深的文化,就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就能整体地提高。
B.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既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又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将直接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C.促使文化鄙俗化潮流变本加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
D.坚守了文化固有的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就是维护文化的尊严,就再也不会使文化受到践踏和玷污了。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一现象。
B.如果我们能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就能够维护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就有可能创造出精深的大作品。
C.在糟蹋文化来赚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代,恐怕很难能够对自己的文化心存挚爱和虔诚。
D.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因而,拿文化来赚钱,是一种最无知、最野蛮的赚钱方式。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