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6:10:5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睛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 小题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相同点: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和“意境”都应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2分) 不同点:“意象”常常局限于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意境”则可以使人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1分),从而引发一种有哲理的人生感、历史感(或:使人感到某种人生意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小老弟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您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近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③看上去他二十多岁,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了一遍,为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唯一的要求。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可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 ? 3、文中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描写。(A.语言? B.行动? C.肖像? D.心理)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的人。(A.淳朴善良? B.慷慨大方? C.积极主动? D.无私无畏) 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说明?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E.叙述),其作用是?。
参考答案: 1、小老弟? 2、(1)坏了的电冰箱要送到维修部去修理;(2)小老弟义务帮“我”搬电冰箱;(3)“我”将旧书卖给小老弟并被他感动? 3、C? A? 4、B?鲜明地揭示了所记事情的重要意义,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世间就会充满真情,以议论点题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本题解析: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主要人物据主题判断。 2、考查记叙的要素。难度不大。 3、“看上去他二十多岁,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是外貌描写 4、此段议论在于揭示中心。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 A
小题3: C
本题解析:
小题1:“地位超过其他著作”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判断力批判》在“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架起了桥梁。
小题2: B.“影响”一说无中生有,“桥梁的比喻”说的是康德美学与康德理论、实践哲学的关系;C.“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移花接木,原文信息是《判断力批评》一书提供感官、美、善三种愉悦,并没说此书给人三种愉悦;D.“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验”偷换概念,原文信息是读《判断力批判》是美好的人生经验。
小题3: A.“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是感性知识;B.“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无中生有;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错将或然变成必然。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跳出地球看地球
——记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才使他具有今天的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离经叛道。可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还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着手准备,打好基础,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春节,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跟妈妈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于是这块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交到欧阳自远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认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欧阳自远坚持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深化关于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并及时、系统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资料,主编了《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将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十几年来,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从没想过放弃。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小题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4分)
小题3: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6分)
小题4:文中说“月球将是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文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这样安排使人物经历清晰,文章脉络鲜明,能更突出地展现人物的独特之处。
小题2:他较早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决心开拓这块处女地;他认识到月球将是又一个争夺热点,想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的探月计划。
小题3:学科交叉,基础厚实;意识敏锐,抢抓机遇;勇于实践,不懈探索;执著敬业,无私奉献。
小题4: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世界各国已经把地球的空间全部划分完毕,下一步肯定会把触角伸向太空,这由各国积极发展太空事业可以证明,而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肯定会被列为争夺的热点。
本题解析:
小题1:人物通讯的主体是人,只要抓住人物,其线索就很清晰了。
小题2:欧阳自远要“跳出地球看地球”的原因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太空研究的重要性,抓住这一点,就可得出答案。
小题3: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能力品质、工作态度等个人因素有关,同时也有机遇的因素,抓住这两个方面在全文中搜索信息,就不难作答此题了。
小题4: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学生应结合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航天业的现状来考虑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电信业务中,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严重影响国际电信业务的增加,而市内电话亏损,1995年,全国亏损六十亿元。调整后的国际电话通话费标准平均提高20%。长途电话在价格总水平不提高的前提下,简化计费等级。为减轻农民负担和用户安装电话的负担,降低农村电话通话费和城乡电话初装费。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严重影响国际电信业务的增加,不利于国际交流。
B.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市话收费过低,发展极不平衡。
C.国家改革电话费管理制度,提高市内电话通话费,降低国际电话通话费、电话初装费和农村电话通话费。
D.国家下大力气调整电话收费价格,改变不合理现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