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16:13:50 【

1、单选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①“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②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③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④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D.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磁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2、阅读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7)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8)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9)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大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10)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
小题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4)(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5分)
?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进行人体器官移植,最理想的状态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用基因技术,分化、培养、人造一个他所需要的器官,因为这能避免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这种自体人造器官移植技术现在虽然已有巨大突破,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培育成本的制约,尚不能普遍应用。
目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远大于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很多人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科学家试图通过在其它动物,比如猪、羊等身上培育出人体器官,为患者移植。这种在其它动物体内培育的人造器官叫做异体人造器官。猪是人类理想的器官供体,其器官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例如,人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猪的体温为36-37摄氏度,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猪为55-60次/分钟。因此,科学家选择在猪的体内进行人体器官培育研究。现在,他们已经培育出了一种具有免疫缺陷的猪,这种猪因缺乏某种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免疫功能较弱,对外部组织的排斥也较少,从而使得在猪体内培育人类肝脏等人造器官成为可能。
不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即使未来在猪的身上培育出了人造器官,要将其移植到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一支军队,护卫着身体不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略,也清除着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在外来器官移植入人体的同时,会带来另外身体的细胞,这样,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将这些“非己”成分视为侵略者,试图将其消灭,这就是“免疫排斥”。现在临床医学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通常是服用药物,抑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使外来的细胞得以定居,但服用抗免疫排斥药物却会大大增加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另外,猪的体内还有多种病毒,给人类移植在猪体内培育的器官,人也有可能会感染猪体内的这些病毒。
除了技术难题,这种异体器官移植还面临着许多伦理问题。临床实验发现,器官移植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影响。年长的人身上移植了年轻人的肾脏,头发会变黑;脾气温和的人移植了脾气暴躁的人的心脏后,脾气也会变暴躁。据此推测,如果将生长于猪身上的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人恐怕也会显示出猪的某些特征。如果某人在生育前接受了异体器官移植,他的下一代的基因就有可能带有其它动物的成分。另外,作为培育人造器官“容器”的动物,又会不会因为曾经注入过人类干细胞,而具有某种人类特征?2002年,美国两位科学家把人类干细胞植入绵羊的早期胚胎里,结果在生育下来的这只小羊的血液、肌肉和心脏里,发现了40%的人类特质。同样,当人类干细胞注入到猪的胚胎后,猪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具备了一定比例的人类细胞,从四肢到内脏,甚至大脑,那这只“猪”还能叫做猪吗?所有这些都是人造器官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摘编自《人造器官:从科幻中走来》)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科学家在猪的体内进行人造器官培育研究原因的一项是
A.自体人造器官移植虽然能避免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且已在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但仍有条件限制,尚不能普遍应用。
B.现在,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远远不足,很多患者往往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死去,科学家希望培育出异体人造器官解决这一问题。
C.与其它动物相比,猪的器官在大小、结构等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体的器官大体接近,这决定了它是人类理想的器官供体。
D.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免疫功能较弱,对外部组织的排斥也较少的猪,这使得在猪的体内培育人类肝脏等人造器官成为了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现有技术水平所限,未来即使在猪体内培育出人造器官并将其移植到人体内,但要解决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问题,会大大增加接受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B.猪的体内有多种病毒,如果给患者移植在猪体内培育的器官,这些病毒就可能通过移植的器官进入患者体内,使患者感染。
C.异体人造器官移植会引发伦理问题,如,移植年轻人的肾脏,年长人的头发会变黑:移植脾气暴躁人的心脏,温和的人会变暴躁。
D.根据美国科学家在绵羊早期胚胎里植入人类干细胞的实验可知,把人类干细胞注入到猪的胚胎后,这只猪已经不是真正的猪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技术水平和培育成本的制约,自体人造器官移植目前还没有应用于实践中,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现在还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理想。
B.与其它动物相比,猪虽然是异体人造器官的理想供体,但为患者移植在猪身上培育出来的器官,仍然具有极大的风险。
C.免疫排斥实际上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人体自身的保护,只是这种保护不利于移植异体器官后患者的康复,因此需要加以抑制。
D.在动物体内培育人体器官并将其移植给人,可能使这些动物和器官接受者的身体发生生理改变,这是人造器官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



4、语言运用题  试分析文章《荷塘月色》的结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
E.钱穆希望读者能借助《论语新解》,进一步阅读《论语》及其他先秦经典。
小题2:下列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经典训练不能取代经典本身。
B.这句话是对学术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C.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D.经典训练的宗旨是要让读者接受经典的精神滋养,使文化传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小题3:关于“经典的普及”,文章针砭的时弊有哪些?(4分)
小题4:《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经典?请根据文意回答。(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