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6:18:0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那么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呢?好的现代艺术瓷应该有好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唯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现代瓷器的色泽不容忽视,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2010年《科学博览》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陶瓷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之路”兴起的时间是唐代中后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瓷器不宜在陆上运输,“陶瓷之路”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B.“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几条通往海外的线路,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C.“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是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
D.“陶瓷之路”的命名和“丝绸之路”命名均为西方学者所为,这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2.下列对丝绸与陶瓷“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丝绸与陶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B.唐代中后期,受土耳其帝国崛起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C.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D.陶瓷与丝绸,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但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最能体现唐代商业繁荣的城市是国都长安和东南的扬州,从李白、杜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的繁荣。 
B.三上次男先生之所以能著就《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的启迪。
C.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说明中国的古瓷器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到了近代,中国的陶瓷业越来越落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D.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只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大气环流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与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气压低,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作信风。古代商人利用 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u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流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级地区的冷空气想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在火星冬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的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表面风速为每秒1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小题1:下列有关“大气环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小题2:下列关于地球上三种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反而信风。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漂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
B.地球上有三种环流: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信风、南北两半球大气中rife的四个环流和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急流。
C.在金星上虽然没有环流,但大气中有从东到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
D.金星大气中的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因此它被称为“四日风”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 的 中 国 梦
白岩松
  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站起来。
1978年,我10岁。那一年我的爷爷去世了,而在两年前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要抚养我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10美元。因此即使10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我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但是1978年的12月16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那是一个大事件。两天之后,12月18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31年的开始。历史将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还是大的国家,其实当时谁都没有把握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1988年,那一年我20岁。这个时候我已经从边疆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大学生。这个时候,我已经第一次尝试过可口可乐,而且喝完可口可乐之后会觉得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是如此接近,因为它几乎就跟中国的中药是一样的。那一年,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这在中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迈进,因为过去的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
1998年,那一年我30岁。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那一年,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就是克林顿。他6月份访问中国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和江泽民主席进行了一个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放的演讲,这两场活动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克林顿总统在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说:“我最想不到的是这两场讲座居然都直播了。”在北大的演讲当中,整个演讲用的全是美方所提供的翻译,翻译水准远远达不到今天我们翻译的水准。我猜想有很多的中国观众,知道克林顿一直在说话,但是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在直播结束的时候,我说了这样的一番话:“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
2008这一年,我40岁。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它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的梦想,注定要遭受很多挫折才能显现出来一样,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当中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梦想。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的40岁的生日。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40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40年的时间里头,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一个遥远边疆的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头,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布什总统据说度过了他作为总统以来在国外一个国家待的最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在那儿拿到8块金牌,而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祝福。当然,任何一个这样的梦想都会转眼过去。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头,中美两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同时发出了“我有一个新的梦想”的时候,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应该。
在过去的30年里,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与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紧密相关的中国梦。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在过去这30年的时间里,让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一个边远小城市里的孩子,一个绝望中的孩子,今天有机会在耶鲁跟各位老师同学交流。中国经历了这30年,有无数个这样的家庭。他们的爷爷奶奶依然守候在土地上,仅有微薄的收入,千辛万苦。他们的父亲母亲,已经离开了农村,通过考大学,在城市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而这个家庭的孙子孙女也许此刻就在美国留学。三代人,就像经历了三个时代。但是在中国,你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现场的很多个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是这样,对吗?那么,在我们去观察中国的时候,也许你经常关注的是“主义”、“社会主义”或其他庞大的政治词汇,或许该换一个视角去看13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并不宏大的梦想、改变命运的那种冲动、依然善良的性格和勤奋的品质。今天的中国是由刚才的这些词汇构成。
所以,最后我只想再说一句。40年前,当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的时候,他的那句话“我有一个梦想”传遍了全世界。但是,一定要知道,不仅仅有一个英文版的“我有一个梦想”。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也有一个梦想。它不是宏大的口号,并不是仅仅在政府那里存在,它是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而它用中文写成“我有一个梦想!”?
(摘自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有删改)
小题1:演讲开头为什么要提到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呢?(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梦想命名曰“中国梦”的原因。(5分)
小题3:文中说“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平和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笨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蕴含。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逐渐增多。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诗经》《周易》。
D.仰韶彩陶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贾芝:飞鸣的播谷鸟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1932年,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乌》,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乌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 ”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拒。
“请给乡下老婆一一民间文学让个座。”这是贾芝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半个世纪以来,我的主要文艺活动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我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不为别的,就是为这个。”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建议调他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意外的高兴,却又意外的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一走了之吗?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沈雁冰说:“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联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同事们看到他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不介意,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酸溜溜的感觉。
对于民间文学工作来说,调查釆录是第一位的,既是为研究做准备,又是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贾芝的研究抛开静坐书斋的研究,实现了与田野的对接。他的研究论文大多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民间文学是鲜活的文学,研究活的文学就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和环境。一位来自基层的学者曾经对贾芝说:“你们是巴我们那里游在水里活泼泼的鱼拿来晒成鱼干再研究。”他震撼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到田野中去,不仅仅是考察与作业,更是双向的渗透与交融。贾芝每年都出行,大多去边关小镇、偏僻山寨。2002年,他90岁,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3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健语村,2004年3月又去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后来,他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客人不断,带来各地的信息。
改革开放以后,贾芝越来越感到中国的民间文学应该走向世界,展现自己的异彩,跻身世界文化之林。他去了十几个国家,介绍中国的民间文学。
他是一只永不知疲倦的播谷鸟。
【节选自《贾芝:飞鸣的播谷鸟》(《光明日报》2011年09月08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播谷鸟”的称号源于贾芝的诗歌《播谷鸟》,艾青称他为“播谷鸟诗人”,但贾芝真正作为一只耕耘的“播谷鸟”,还是体现在民间文学这块田地间。
B.1942年贾芝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从此他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不再搞诗歌创作,而是专心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
C.贾芝和民众百姓融为一体,为民间文学研究做了出色的工作,他特意穿戴破旧,把自己打扮成贫民的形象,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浪漫情调和绅士风度。
D.贾芝形象的把民间文学比成“乡下老婆”,自己一生的主要工作都是为民间文学争得一席之地,不论是在单位工作,还是到田间地头,都是为此而努力。
E.贾芝意识到要搞好民间文学工作,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因此90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到民间考察;后来就不大出门了,也就失去了接触民间文学的机会。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