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6:18:0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恩和奶牛 (丹麦) 约翰尼斯·延森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它不卖的!” 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 “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小题1:结合第一段的外貌描写分析,老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2:“安恩老太太气愤地说不出话,神色有些慌乱”,请结合原文解释“气愤”和“慌乱”的含意。(4分) 小题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面对买牛人,老婆婆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它不卖的!”,请从原文中找出能表现老婆婆不是来卖牛的依据。(5分) 小题4:安恩是个好人,但好心却办了尴尬事,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安恩“穿着样式老掉牙的衣服”,但“很干净”,有关安恩衣着打扮所用的摹状词“老掉牙”“泛白”“有了年头”“磨平”,尽管如此,但“干净”,显然老婆婆是一位生活清苦而且爱整洁的人。 小题1:(4分)面对买牛人的指责,她一方面“气愤得说不 出话来”,但另一方面“神色有些慌乱”。她“气愤”是因为感到受了委屈,她“慌乱”是因为感到了理亏。 小题1:(5分) 她来到市场却不选择市场的中心,而是“悄悄地”站在一边“晒太阳、打毛袜、听音乐、旁若无人”。(3分)她对那个买牛的屠夫用藤杖敲牛角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她对牛很是怜爱。(2分) 小题1:(5分)提示:可以从“己之所欲”与“人之所欲”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7 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 …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 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小题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 4 分)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6 分) 答:? ? ? 小题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 分) 答:? ? 小题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 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1)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村庄的寂静,借此烘托出夜游时“寂寞”的氛围。(2)第二段通过描写夜里拖着蹒跚瘦弱身影孤独而行的动作和情景,直接表现出了夜游的“寂寞”。 小题2:虽然夜游时无人相伴,孤独寂寞(2分),但他们夜游时所见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2分),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2分)。(基本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3:首先描写村庄夜晚的寂静和孤独寂寞的夜游者;其次写“我”对夜游者的认识,由不明白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到他们的幸福;最后由夜游者联系到自身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享受沉静生活、拥有心灵世界的梦想。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题,明确观点1分,理由充分,阐述恰当4分,表达层次清楚1分。 参考一:这样的结尾好,因为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来结尾,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 参考二:这样的结尾不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太过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现状,之后用“但我一直梦想着”将全文结束,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交待明确。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 世界正在高科技引领下发生新变,谁不能通过审美想象来把握这个新变的世界,谁就不具有通过艺术方式来把握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就不可能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文化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类前沿问题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为对人类明天的艺术把握能力。只有深切关注着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全人类所关注,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吸引世界目光,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中国文艺现状来看,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化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新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激发出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还不能用我们的艺术想象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我们在抱怨外国大片抢夺了市场,却没有自问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当今的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了吗?相反,我们更多地将艺术想象的兴趣集中在宫廷、侯门、大宅门里的恩怨纠缠上,集中在过去权力争夺的“权谋”手段上,还没有走出“官本位”。就说我们拍摄的所谓“大片”以及大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没有离开“皇帝”,总是在“皇帝”身边兜圈子。用巨额投资堆积出古代宫廷的奢华奇观与视觉盛宴,强化着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权谋文化”与“奴才主义”还在死死地纠缠着我们的意识,根本无暇顾及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人类新生活与未来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文艺应当叫做“面向过去”的文艺,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文艺。 这种“面向过去”的文艺,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有几部所谓“大片”从历史中发掘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和动力?有哪部作品涉及到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而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才是人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支点,是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因而是制高点所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可能是朝着过去,而只能是朝着未来。不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关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你的作品怎么可能走在时代前面?怎么走向世界?只有走到时代前面,先人一步用艺术想象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你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变弱项为强项,把文艺的目光从陵墓中的“死魂灵”移向现实人生,移向未来世界,而不是用懒汉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弱项开脱。 当今时代文化的竞争,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思想价值与想象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不缺乏对未来的艺术想象能力,从远古神话“盘古开天地”,“二郎神担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鲲鹏展翅九万里”等气势磅礴的想象来看,无不表达了先民借助于幻想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这就是当时的人类之“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其元气浩然,荡乎天地!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唐诗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的艺术想象,也是超群绝伦,显示了中华民族奇诡的幻想智慧,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艺术想象成就。俱往矣,这一切都是先人在传统知识和农业文明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古人的许多艺术想象在今天已被科学所实现,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谁能说这不是走在时代前面?今天,生物工程、外太空探索、网络世界等等新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难道这一切新的知识元素就不能激活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吗?就不能激发出我们除了“皇帝梦”之外新的梦想吗?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想象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高科技思维比翼齐飞,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的推力飞得更高更远。只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想象才能不落人后。想象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向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融汇新的时代内容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是简单的歌颂。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艺,就是这个民族通过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表达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故而文艺创作之得失,关乎大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然。(《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要与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 B.文艺创作应摒弃“面向过去”的文艺。 C.文艺创作要有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 D.中华民族的文艺史上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 小题2:结合原文,对具有“艺术想象”的文艺作品的标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会被全人类所关注,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 B.作品能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 C.作品应很好地结合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 D.作品能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艺术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
|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小题4:选取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简要谈谈先民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50字左右)(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在文艺创作上,作者反对创作意识集中在“面向过去”的题材上,提出要摆脱“权谋文化”和“奴才主义”,(摆脱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亦可)1分。应该顾及日新月异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1分,应该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1分。
小题1:比较准确地简述神话故事的要点1分,先民创造的神话故事借助幻想表达了改变自然或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1分。今天自然得到改变和先民愿望得以实现的事实证实先民的艺术想象。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地的声音
向迅
①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②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③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唧——唧——啾——啾——此起彼伏,高低错落。
④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⑤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⑥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⑦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⑧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⑦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⑩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开头描写清凉的初秋夜晚,以静衬动,营造了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与议论作铺垫。
B.作者听出了虫鸣声中“哀戚和愁绪”,其实是作者对自己三十年来抛掷时间行为的反省。
C.文章语言优美,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难以不可捉摸的虫鸣声,让读者身临其境。
D.作者描写草籽可怜巴巴地冒出精瘦的绿色,批判了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对自然的破坏。
E.生命究竟短暂,但作者主张绽放生命的精彩,要像虫鸣一样用歌声构筑宽广的世界。
小题2: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归纳作者描写了虫鸣声哪些特点。(4分)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虫鸣的声音,为何题目是“大地的声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原因。(4分)
小题4:作者巧妙地借助“聆听声音”来表达文章深刻的主旨,可见聆听很重要。我们要怎样聆听呢?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密集、优雅、同起彼伏、高低错落、淡淡的哀戚。
小题3:①虫鸣声是大地声音的一种(“它们的鸣声,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②虫鸣声有代表性(“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③作者由虫鸣声扩大到大地上其它声音,逐步升华。(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4:①细心观察才能聆听②平心静气地聆听③用自己的灵魂聆听(3分);列举现实在恰当例子、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3分)(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选项B对应的原文“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作者从虫鸣声的“哀戚和愁绪”体悟到的是“生命”和“命运”的相关的内容,和自身的反省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D对应的原文“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从文意看“精瘦的绿色”表现生命的顽强。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内容的概括题目,一般可以在文中找到关键的词语作为答案,注意是“虫鸣声”的特点,主要词语是:“密集”“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优雅”“淡淡的哀戚和愁绪”。
小题3:这是一道文章的标题探究的题目,但问题的设置是有指向的“虫鸣”为何用“大地的声音”作为标题,这就要探究“大地”和“虫鸣”之间的关系,“大地”优于“虫鸣”的地方,从文中的句子可以找到一些端倪,“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它们的鸣声,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然后探究文章的结构,现实“虫鸣”然后是“大地”,最后是“生命的感悟”,逐层深入,深化主旨。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会的如何倾听,要在文中找到依据,不能随意的拓展,文中的重要句子是“认真地聆听”“平心静气地聆听”“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概括这些内容,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实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想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我们虽年幼,但毕竟长大了,好歹快成年了。有什么事不能对我们说呢。埃弗里纳姑妈真不用对我们保什么密了。就说那个圆的金首饰吧,她用一根细细的链,总是把它系在脖子上。我们猜想,这里准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缘由,里面肯定嵌着那个她曾爱过的年轻人的小相片。也许她是白白地爱过他一阵哩。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们当时究竟怎样相爱的呢?那时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没完没了的疑问使我们纳闷。
我们终于使埃弗里纳姑妈同意给我们看看那个金首饰。我们急切地望着她,她把首饰放在平展开的手上,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塞进缝隙,盖子猛地弹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相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难道全在这儿了吗?
“是的,全在这儿,”姑妈微微地笑着,“就这么一根头发,我发结上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可它却维系着我的命运,更确切地说,这纤细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我的爱情。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呀,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对你们说来,一切都是那样直截了当:来者不拒,受之坦然,草草了事。
“我那时十九岁,他——事情关系到他——不满二十岁。他确是尽善尽美,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爱我。他经常对我这样说:我该相信这一点。至于我呢,虽然我俩之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里过夜。我踌躇了好一阵。因为我还得编造些谎话让父母放心,不然他们说啥也不会同意我干这种事的。当时,我可是给他们好好地演了出戏,骗了他们。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间,那儿万籁俱寂,孤零零地只有我们俩,他生了火,在灶旁忙个不歇,我帮他煮汤。饭后,我们外出,在暮色中漫步,两人慢慢地走着,无声胜有声,强烈的心声替代了言语,此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里给我置了张床。瞧他干起事来有多细心周到!他在厨房里给自己腾了个空位。我觉得那铺位实在不太舒服。我走进房里,脱衣睡下。门没上栓,钥匙就插在锁里,要不要把门拴上?这样,他就会听见栓门声,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我俩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不用我为他操心。在这关键时刻,我蓦地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是的,我该把自己‘锁’在房里,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采用一种象征性的方法。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把手和锁上,绕了好几道。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嗨,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呀!你们自以为聪明,聪明绝顶。但你们真的知道人生的秘密吗?这根普普通通的头发——翌日清晨,我完整无损地把它取了下来!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一到时机成热,我们就结为良缘。他就是我的丈夫,多乌格拉斯。你们是认识他的,而且你们知道,他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这就是说,一根头发虽纤细,但它却维系着我的整个命运。”
——[奥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反复出现“你们这些年轻人呀”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一系列猜测和姑妈打开金首饰后引发的失望开篇,为什么结尾不回到这些年轻人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姑妈的金首饰”或“系于一发”作本文的标题,哪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三人称写“我”的故事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人物对事件的议论,更方便地抒发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感情。②缩短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与故事的主人公形成对比,以年轻人对自爱的不当回事和对人生的自作聪明的理解突出主人公爱情观的宝贵。同时上下文相互呼应,行文更为严密,结构更为紧凑。
3.本文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文章不回到年轻人身上,对故事主体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人物形象已较为鲜明,主旨也得到揭示。这样写,反而留有想象空间,使故事耐人寻味。
4.自爱在深层次上体现他们更深的爱着对方,因为这一份自爱,使他们心心相连。自爱是真正的爱,它比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金钱物质等更重要。
5.以“系于一发”为题更好。形象鲜明地揭示出故事的主旨,以?“一发”之轻却能系一生的幸福之重,从而突出“一发”的意义之深,价值之重。借助头发的象征意义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爱需要相互信任,而男女之间的相互信任必须以他们的自我守护即自爱为前提,自我守护是开启爱的惟一钥匙。头发具有线索作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