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A.①以袭秦为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B.①臧孙子忧而反 ②弃甲曳兵而走 C.①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①吏因囚之 ②因势利导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人忧虑的原因,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
(2)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
本题解析:
小题1:过:犯错误。
小题1:因此根据? A均为介词“把”B均为连词,表修饰 C均为“作为”
小题1:这一计可以称为“顺水推舟”,既得了人情、面子,最后还可以分得一点好处。正是因为同为强国,魏国得中山就不容易了。
小题1:1)恶于大齐”“ 所以”“说”“坚”各1分,文意畅通1分(2)“拔”“越”“是”,判断句式各1分,文意畅通1分。
古文翻译:
秦康公让民众建造观赏游乐用的高台已历时三年。楚国人发动军队,将要用兵攻打齐国。任妄说:“荒年会召来敌兵,疾病瘟疫会召来敌兵,百姓劳苦会召来敌兵,政局混乱会召来敌兵。君主建造高台已经三年,如今楚国人起兵将要攻打齐国,臣下我怕他们拿攻打齐国来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是来袭击秦国,不如对他们加以防备。”于是派兵防守东面边境,楚国人就停止了行动。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到南面去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十分起劲。臧孙子十分忧虑地回到楚国。他的车夫说:“来求救而获得成功,现在先生却脸带忧色,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定而齐国人就会疲惫,这对对楚国就有利了。”臧孙子就回国了。齐国人攻占了宋国的五个城镇而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魏文侯向赵国借用道路去攻打中山国,赵烈侯准备不答应。赵刻说:“君主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而不能夺取,那么魏国必然就会疲惫。魏国表现出疲惫,那么魏国就会被轻视;魏国被轻视,那么赵国就显得重要。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君主必须答应他们。但答应他们的时候如果太高兴,那么他将会知道你从他的进攻中可以得利,他必将停止行动。君主不如借给他道路,又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有个温邑人到东周国都城雒邑去,当时雒邑不准外客入境。因而问他说:“你是外客吗?”他回答说:“我是主人。”问他同巷居住的人他却不知道,守城官吏便囚禁了他。周国君主派人来问他:“先生不是周国人,而又自称不是客,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常诵读《诗经》,那《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全天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现在的周君,是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哪里有做了别人的臣民又成为他的外客的呢?所以我说‘我是主人’。”周国君主便放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sǎsǎ 张开、飞扬之貌),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阶。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光禄大夫。帝尝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弥年不瘳。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之构第;每诏令常食以御膳供之,敕上医内使者相望不绝,且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阶阶:官爵的等级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太在意人际关系,但他的才能得到赵仁本的赏识,并
给他资助,后来一气之下他来到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
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
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认为他堪比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一年多,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
病情加重后便把所有上过的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4: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3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本题解析:
小题1:薄:看不起?前文是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所以看不起他。“薄”还有迫近之义,词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即是。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进行,要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小题2: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
点评: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看看解题的方向,然后通过翻译成现代文来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小题3: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因为他能推荐贤才,不是赏给马周的。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主要理清文言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间、什么职位上做了什么事等。
小题4:(1)注意词语 “高(以为高,意动用法)、厚(多)、装(行装)”的翻译。
(2)注意词语“条(列举)、切(切中)、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的翻译。
(3)注意词语“暴(显露)、过(过失)、名(名声)”等重点词语的翻译。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蔡元振序?
曾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 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已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 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 其孰为侵官邪? 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 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 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串等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辟:征召,聘请
B.不惟其同守之同同:相同,一样
C.为不治矣治: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从事材:有才能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B.蔡君可拱而坐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C.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故序以送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组是?(3分)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
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
⑤反是焉,则激
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
(2) 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
(3) 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
(1)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情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
(2)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
(3)很超脱的样子不把政事当作自己的事。
本题解析:
小题:(附和,赞同,动词)
小题:连词,表目的。(A代词∕助词,B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C由∕对于)
小题:(②一些人对从事职权范围的错误认识。③追究原因。⑥明确蔡君日后升官应尽的责任。)
小题:(推导刚好相反,原文针对的是州从事,此题针对的却是公卿大夫)
小题:
(1)(采分点:议者,原其势,一出于守。)
(2)(采分点:可,否,职也)
(3)(采分点:脱然,莫,以为)
(每小题3分,共9分)
附文言文翻译: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不得不)这样。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作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可见),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
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而有个有才干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丈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
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作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参考答案:1.D
2.B
3.C
4.D
5.(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2)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3)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