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玛 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来,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还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随后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小题1: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写出了马车夫的悲伤情绪?(6分)?
小题2:简答。(8分)?
(1)透过小说的侧面描写,你可看出玛莎的什么特点?(4分)?
(2)小说最后写“他”“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为什么用“挣扎”一词结束对“他”的刻画?(4分)
小题3: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以这句话为引发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屠格涅夫这个作家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1)马车夫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2)马车夫的话语也表现出悲伤,(3)马车夫的动作也表现出悲伤痛苦。
小题1:(1)玛莎年轻健壮,具有勤劳、善良、贤惠的美德。(4分) (2)突出表现马车夫因妻子之死精神几近崩溃的状态,给读者留下抹不去的印象。同时也表现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贫苦农人“挣扎”的生活状态。(4分)
小题1:同情下层百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马车夫的悲伤情绪,注意马车夫的悲伤和郁闷的神情,马车夫的话语以及马车夫的动作等角度的描写。
小题1:(1)本小说的侧面描写玛莎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马车夫的语言来表现。(2)“挣扎”一词是动作描写,表现马车夫因妻子之死精神几近崩溃的状态,同时还要考虑与主题的关系。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可考虑作家同情下层百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茵,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茵,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茵,如乳酸茵、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茵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茵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荆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茵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茵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少新建、扩建企业没有在投资中按比例安排相应的自有流动资金,有的企业甚至靠挪用流动资金来盲目争上新的项目;历年清产核资中发生的损失也有一部分用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冲减;一些企业甚至挪用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等。此外,物价的上涨也吃掉了一部分资金。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盲目争上项目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
B.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自有流动资金紧张的现象
C.多数企业只能依靠银行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D.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数量逐年下降是正常趋势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A项中,盲目争上项目只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原因之一;C、D项原文并未提及;而原文列举了种种原因,就是为了说明正是这诸多原因,造成了不少新建、扩建企业自由流动资金不足的现象,对照选项发现,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批评基本是缺失的。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学创作产生的网络文学批评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和炒作性等等使网络文学批评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但是传统文学批评却是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但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并进而形成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呢?其一,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新已有的传统批评理论,形成全新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的通用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二,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总结,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文学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就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而是要针对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建构起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其三,加强网络文学批评的理性色彩,也注重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娱乐化批评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不失理性和深度,从而形成对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影响,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文/郭国昌)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文学已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健康发展也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和促进。
?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最终它们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是很让人痛惜的。
D.网络文学是个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更难得一见。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强化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A.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这个情况,我们要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
B.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
?如果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把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这样会大大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D.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我们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
小题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位,如果缺位了,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B.本文既论述了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可或缺的关系,又阐述了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的具体方法。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批评文本的写作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要不失理性和深度。
D.因为当前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 所以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以及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都会形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 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地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