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3-15 16:41:16 【

1、写作题  作文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自有生命特有的韵致和节奏。步履铿锵,紧追慢赶,未必就是唯一的选择。
请以“在漫步中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从导语“紧追慢赶”体现的是“慢”,而且导语也说了“人生是漫长的路程”,即“不快”。 后面有一句很关键 “未必是唯一的选择”,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出题者是反对这样的一种行为的。无论生活是悲是喜,都不要让心忙然若失,边走边欣赏,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用收集到的美丽的风景,积累的丰富故事来温暖余生。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手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修”在词典里有丰富的内涵:
  ①修饰、装饰。现代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修饰边幅,而是整修容貌使形象趋向完美。
  ②修理、整治。道路、河流、树木经过不断的修理、整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③修正、修养。有错就改谓之修正,法律、规章、规则正是经过逐步修正走向完善;在学习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品行方面的磨炼、培养谓之修养,儒家经典则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棺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参考例文:
“14女孩替母扫街”呼唤社会人文关怀
据11月12日《武汉晚报》报道,从老家鄂州随父母到武汉的14岁女孩,经常替患病的母亲扫大街,至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她说,“我多扫一会,妈妈就能多休息一下,不会累得犯病。”
小女孩的话令人动容。尽管这只是一个14岁女孩的质朴想法,但她却用稚嫩的小手紧握沉重扫帚,以持续一年多的实际行为,体现出为人子女最应恪守的品行:孝道。孝敬父母进而替其分忧,14岁小女孩无疑可以堪称为典范,这是那么的温暖而且足以打动陌生的人心。
但是,在短暂的感动之后,有关“14岁女孩替母扫街”的话题,却应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要替母亲上街扫地?因为那是维系他们一家衣食住行、小孩读书等重要支出的经济保障;小女孩的母亲为什么即便身患肾结石、经常痛得床上打滚,也还得坚持环卫工作?有可能囿于她自身的文化及技能,没有更为合适的务工选择……也就是说,在“14岁女孩替母扫街”演绎出感人孝道的背后,直白展现出来的却是这一家子的生存窘况。
很想问一问,小女孩的母亲进城务工多年,所在的城市医疗保障系统,能否为她、以及她这样为城市建设做出了无私贡献的进城民工,提供起码的职工就医保障,使其可以去医院治好肾结石而不再是无奈地“痛得床上打滚”?其次,小女孩一家4口、挤住在楼顶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不知所在城市的修建数以万套计的廉租房,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女孩一家只能眼巴巴地望而却步?另外,很是希望武汉晚报在刊登“14岁女孩替母扫街”之后,能够陆续报道“下文”:帮扶的、救助的、慈善的……这些缓解一时困难的措施固然要有,但是最应出现的还有如何关爱进城民工以及城市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制度性举措。
“14岁女孩替母扫街”,体现出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对自己亲生母亲的亲情关怀;“14岁女孩替母扫街”,呼唤的却是一个文明而温暖的大社会,在这个寒意料峭的季节,应尽快对需要关爱的社会成员或群体,施以真情实意的人文大关怀!


本题解析:这个话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引导考生将目光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转移到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关注民生。可以有以下立意:
(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2)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3)共享创造和谐;(4)社会呼唤人文关怀;(5)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6)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会热点,不论现在的、过去的,正面的、负面的,如“‘神五’飞天”“自由择业”“课程改革”“西部开发”“抗击非典”“赛场失利”“贪官外逃”等,都是社会上影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某些社会热点,你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情感呢?
请你以“面对社会热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个话题非常宽泛。面对社会热点,我们的心态是由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的,可以围绕此立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