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16:47:3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童?话
周?涛
现在我最爱读的两本童话是卡尔维诺编的《意大利童话》和《格林童话集》。
当初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是为孩子买的。安徒生已经被她们弄得滚瓜烂熟,意犹未尽,我就为她们买新的。不料,翻开第一篇,《勇敢的小约翰》先就把我给吸引住了。小约翰天不怕地不怕鬼神也不怕,最后他终于有了成罐成罐的金子,吃不完的香肠和啤酒。什么都有了,结果呢,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害怕极了。
“他被自己的影子吓死了。”结尾这么说。
我直到今天也描绘不出当初读这些童话的心情,我几乎惊愕了。在这样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面前,我感到了一种恐怖:我听到人类在孩童时期的简单天真叙述里,竟含有比预言、巫师的咒语、神灵的喻示更神奇也更真实的思想。而这超越时间的思想,是用那样平白、单纯的语气讲述出来的,使天底下所有肤色的孩子都能听懂、都愿意听。或者说,使她们牢牢地记住这些故事,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终于有一天突然悟出其中的深奥。
我们读了很多书,很多很多。如同一只老鼠啃啮了大量搬进洞里的杂粮五谷、破皮鞋烂网套,然而牙依然没磨短,只是变得更讨厌,更鬼鬼祟祟,更自私。对有些人来说,书已经成了类似牧牛人手里的甩石器,他们用它扔出坚硬的石子,准确地击中那些不听吆喝的牛。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书是衣服、鞋、帽子和尼龙袜子。对还有一些人来说,书不是人,而仅仅是书。
他们把书读到自己可以写书的地步了,就在书架前照一张相,然后把相片印在他书的扉页上,谦虚而又自足。
或者他们因为善于使用书里的词句,显得比别人高明。用不同的书对付不同的人,效果极好,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被称作了“人才”。他们终于坐过了卧车,就在自己坐过但不是自己的卧车前照一张相,也把相片印在扉页上,憨笑而又骄傲。
而且他们什么书都读过,什么没见过面素不相识的古怪名字都脱口而出,好像说起一位老相识的名字那么随便、亲切;他们用这些东西当通行证,到自己根本摸不出深浅的场合夸夸其谈,向陌生人借钱,和名人照相。
是的,他们读了很多书,很多很多,惟独没有读童话。也许从前读过,现在忘了。你如果告诉他们正在读童话,他们会轻轻地淡漠地笑一下,用鼻孔说:“我可惜已经过了那个可爱的年纪啦。”他似乎带着伤感,但你能听出他其实非常自豪。
他太喜欢读深奥复杂的书啦,虽然他自己一点也不深奥。
他觉得如果比别人少读了一本重要的书,就像比别人少了一级工资那么痛苦,他会觉得自己白活了。
他因为读了许多书而经常想到自杀,好在他不认死理,所以他一次也没有试验过。
结果后来,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言谈、举止、处事越来越造作。他们都很聪明但是惹人讨厌,知识渊博却生活得空洞无力。书把他们变成那样了,还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变成那样了?很难说清,反正他们再也回不到自己原来的模样了。他们结结实实地崇拜了书,最后自己变成了铅字。
所以我才说,有必要读读童话。
在《意大利童话》里,讲述过一个倔强的农夫的故事。那个农夫有一天急急地走在旷野里,天正下雨,他要去巴勒莫办急事,迎面走来一个人,那个人是上帝。
那人说:“你好。”
农夫回答说:“你好。”
那人说:“你起码还应该说,‘愿上帝保佑你’。”
农夫说:“好吧,‘愿上帝保佑我’。不过不保佑也没什么,我要去巴勒莫。”
上帝把他变成了一只青蛙,跳进池塘里一蹲就是七年。七年后,农夫恢复人形,接着向巴勒莫走。
迎面又走来了上帝,重复了前面的问候和对话。那个人告诉农夫他是上帝,要农夫收回最后那句不敬的话。
农夫说:“我知道你是上帝。”说完掉头就朝池塘走去。
上帝说:“你干什么去?”
“再变成青蛙。”农夫说。
假如今天的人们已经在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问题上被扭曲、被蒙蔽、被丑化,那么怎能指望他在深奥复杂问题的研究中得到解脱或返璞归真呢?
假面舞会已经跳得时间太久了。
不管你戴什么样儿的脸谱出场登台,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欢呼喝彩,我都坐在旁边一动不动。我知道这一套人类惯用的把戏,是真是假一目了然。
那不是童话!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周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删改)
小题1:
本文在勉励人们“读童话”的同时,叙写了哪些不良的读书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
小题2:
文中说“我直到今奉也描绘不出当初读这些童话的心情,我几乎惊愕了。在这样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面前,我感到了一种恐怖”。其中“简单朴素的伟大力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感到“惊愕”和“恐怖”? (6分)
?
小题3:
“如同一只老鼠峭啮了大量搬进洞里的杂粮五谷、破皮鞋烂网套,然而牙依然没磨短,只是变得更讨厌,更鬼鬼祟祟,更自私。”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
小题4:
你从《勇敢的小约翰》和“倔强的农夫”的故事中分别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联系实例简要概括。(6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西方经济一片低迷,而亚洲各国却生机勃勃,带动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去年12月30日,美国<新闻周刊》分析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转型。从道德角度看,全球经济变化演绎的是一个“善恶相报”的伦理故事,西方靠宽松信贷和超前消费维持增长,毁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东方重视节俭和生产,保持经济稳定,然而,亚洲节俭储蓄的传统在许多国家正在发生改变.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消费在快速增长,西方消费方式愈加流行.中产阶级在快速成长,房贷和车贷现象普遍,他们的消费不输于西方的同龄人.经济发展、民众收入增加、信贷消费普及,是新兴市场国家自信的表现.如果能够避免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亚洲的消费行为对全球经济大有好处,银行界的信贷推动有助于保持经济繁荣.
在亚洲各国中,东亚经济与消费表现抢眼,中国更是独占鳌头。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1日报道,中国游客和消费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币将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成为英国商店的常用货币。牛津大学的卡尔·格特博士指出,许多中国人向往到西方看看,享受西方生活方式,而铺天盖地的广告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这种欲望.中国人口众多,购买力惊人.
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中国也是“风景这边独好”,甚至有媒体称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风头已经“盖过阿拉伯王室”。国际时尚资讯服务商WGSN亚太区总经理朱丽·哈里斯表示,“中国和世界的奢侈品消费走势,是两条曲线,一个从低往高攀升,一个从高向下跌,终于在21世纪有了交叉,对比着看,非常有意味.一根据11日的《每日电讯报》,中国人对英国奢侈品的消费几乎占其奢侈品市场的1/3,英国人则只占15%左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全球奢侈品消费国,一跃成为至关重要的消费大国,奇迹自不待言.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媒体预计,中国最快可在3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费崛起源自经济推动,英国“路透社”去年4月26日指出,人民币升值箭在弦上,将提升中国购买力,似乎是在帮助亚洲经济与西方“脱钩”,不过,中国进口商品中确有相当部分为大宗商品和用于加工后再出口的零部件,从这个角度看,断言中国及其亚洲贸易伙伴与发达国家“脱钩”,还不具说服力.但近期的发展趋势,令人们重新谈论起亚洲与西方“脱钩”,即摆脱依赖的可能性.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对许多亚洲经济体及大宗商品出口商而言,中国的重要性已与美国相当.”东亚各国出口出人意料地强劲增长,归功于中国消费力迅速崛起.文章指出,中国到2016年可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几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贷消费不是超前消费
B.超前消费是西方消费方式
C.信贷消费不是西方消费方式
D.信贷消费和超前消费都是过度消费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中国可能成为最大消费国”的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繁荣,人们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
B.中国人口众多,消费欲望增强,购买力惊人
C.中国人对英国奢侈品的消费几乎占其奢侈品市场的1/3
D.中国进口商品中有相当部分为大宗商品和用于加工后再出口的零部件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宽松信贷和超前消费让西方经济毁于一旦,因此节俭储蓄的传统在许多亚洲国家发生改变令人担忧。
B.英国商店将把人民币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作为常用货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已经箭在弦上。
C.中国一跃成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也与国人消费观念不成熟有关。
D.亚洲经济与西方“脱钩”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将是一个沉重打击。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小题1: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小题2: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外观设计方案让人联想起埃菲尔铁塔,中国馆最终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它所在城市的标志建筑。
B.中国馆的墙体铝板凹凸不平,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目的在于凸显更多的中国元素。
C.从斗冠的造型到“中国红”的外衣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馆可谓东方智慧的多元展现。
D.备受瞩目的“东方之冠”承载着13亿中国人的期望,将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太阳·老人·少女
瓦西里·舒克申(苏联)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和树木都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河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他脸上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我给您画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而且还有病。”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点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那个小角落里坐下,默默无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老人挨在桌子边喝着汤,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我浑身酸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仿佛他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接连几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打量她。“原来在……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小说主要写老人与少女交往的故事,为什么中间要插入老人家庭生活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对刻画老人与少女形象分别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形象给了你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小题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3分)
小题4: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