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3-15 22:59: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雪无言
王剑冰
中国作协罗阳事迹采访团到达的时候,中航工业沈飞集团(以下简称沈飞)是以一场雪的形式迎接了我们。
沈飞的大门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这么多年没有改建,不是沈飞没有改建的资本和资格,是罗阳从来没有这个意识,沈飞的牌子是大,但不是靠门面来做大的。进入沈飞内部,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整洁、宏阔、气派。那是现代化的构建,也是现代化的需要。这才是大内涵,真排场,正如一个人。罗阳至今仍住在五楼,他年迈的母亲也住在五楼,都是老房子。沈飞最后一次福利建房,他没要。罗阳去世前参加航展穿的西装,还是十年前买的。戴的电子表,表带磨白了,用墨水涂成黑色继续戴。同事们都记得同罗总外出住过小旅店、吃过路边餐。生活中的罗阳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但工作上却较真较劲。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看看罗阳最后的25天吧:2012年11月5日,主持两个必要的会议;6日,班子会;8日,立功总结会;9日,飞珠海航展;17日晚上返回,直接赶往基地;18日凌晨1点到达,5点起来乘直升机上舰;23日、24日歼—15试验着舰成功;24日晚身体出现不适症状;25日离世。那天下舰,罗阳的心血管已经发生了梗塞,胸部急剧疼痛。但是,他不愿扫大家的兴,让欢庆的场面变色,舰上有医生,还有直升机,而他只是忍着,忍着,忍到了离医院还有一百米的路上。
我总是猜想,罗阳倒下时,是觉得眯一会儿就会好,就一会儿,一会儿就起来,快到年底了,沈飞那么多的事情等着要做:
他要去试飞大队,机棚里那一架架新机,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飞才能交付。去年李国恩大队长接到电话,说罗总要来看他,来了,看桌上有一盘围棋,就和他下起来。李国恩心里清楚,罗总哪有心思跟我下棋啊。罗总,你就放心吧,只要天气允许,试飞的事我们绝不耽误。
他要去军代表室,尽管来前已经去过,也要常沟通。那次军代表提出密封胶圈有些不合格,罗阳查出症结后,亲自主持现场会,销毁了价值两百多万的老旧生产标准的胶圈。
他要去部队一线,这是每年都必须做的,现场的反馈很重要。那次走访,恰遇一架飞机在机场上检修,寒冷的冬夜罗阳不听劝说,硬是陪着干到凌晨两点,直到排除了故障。
他要再次落实保健体系,去年安排了六千多职工体检,还提出专家骨干一年体检两次。然而,两年来其他人都体检了,就是他没去。
他还该去看看母亲,77岁的老人独守在五楼的房子里,罗阳有空就去,他怕母亲孤单。离开时罗阳会在楼下向母亲招手,母亲总在窗口送儿子远去。
他还该同妻子说说话,这么多年,他把沈飞当成了家,那个家成了客店。搞航空的保密性强,快乐不能与人分享,痛苦也不能与人诉说。妻子常常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啊。
……
罗阳去世的噩耗传遍了沈飞。那晚从大连出发,只有五辆车,沈飞人自发地去路上迎接他们的老总,渐渐变成了数十辆的车队。原准备送到龙岗殡仪馆,大家不同意,让罗总再回沈飞看看吧!
员工早排起了长队,寒风中等待着罗总,很多员工从下班的家里赶来,还有退休的老人。已经是晚上九点,罗阳回家了,灵车缓缓,哀痛漫漫,凛风呜咽。厂区后面的试飞跑道太暗,员工们开来自己的车,一千多辆车灯像无数泪眼,照亮亲爱的罗总走过的路。“报告总指挥,一切准备就绪,请指示!”“起飞!”熟悉的场景在闪现。
以前歌赞英雄,总是会发现他的豪言壮语,罗阳的豪言壮语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那句:“起飞——”是啊,作为新型飞机的研制指挥员,罗阳期望的就是在首飞场上不断地喊出“起飞”,那是一次次责任与使命的起飞,是东方大国崭新形象的起飞!
那晚过后,就有了一场雪,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雪花黏合着,形成更大的雪,仿佛无数的纸花从天空撒下。
雪是有声音的,雪的声音你听不见,雪不是呼喊而降,不是喧嚣而鸣,在你还没有完全认识雪的时候,雪已经覆盖大地。雪是群体的形象。
罗阳走后,我来采访的时候,又看到了一架架战机飞向蓝天,罗阳“起飞”的声音依然在高空震响。每一个航空人都明白,发扬罗阳精神,践行航空报国使命,就是对罗阳最好的告慰。
飞机飞上高空,我看到了茫茫的雪原,这是东北最美的景观。我向罗阳告别,对于罗阳,我没有那么多绚丽的词汇,罗阳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真实的人,那么,我就把他比作一片雪吧——罗阳此刻,就像一片雪花,同众多的雪一起,默默地,将大好河山装点。
(文字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罗阳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没有选择罗阳的豪言壮语和卓越功绩,而是将他的平凡言行作为写作重点,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大雪无言”为标题?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晒?客?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奖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 最初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晒客借助网络“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晒出的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从全文来看,文中画线的这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补出这句话蕴涵的潜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年仅23岁的“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神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汲取的教训。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我们如何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谭晓婷
后现代主义思潮繁荣于冷战后期,它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表现为:以电视和电脑为主导的新的信息方式导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资本跨国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两极世界消失和世界重寻政治新秩序的把全球各种文化力量都卷进世界政治中来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费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网络、电影、电视、录象、歌曲、服装、饮食、旅游、广告等形成文化工业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等等。
有人说,如果西方属于后现代的话,当代中国则属于前现代,既然我国的现代性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又何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呢?然而,事实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正是在后现代的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中国成为整个全球后现代时代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与后现代思潮对话有何必要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的:“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迅速普及,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商品化逻辑、资本逻辑已渗透市场经济诸多领域,后现代语境氛围日渐浓厚。然而,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沉迷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后现代思想家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抨击科学话语的霸权。后现代学者指出,科学的价值实现既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依赖于对科学的应用方式。科学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但是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害处,科技的价值既依赖于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还取决于应用的文化环境条件。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一种绿色和平。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下的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正在重组,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交错汇集。如何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格里芬曾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拒斥支撑着现代社会政策的实利主义以及被这种实利主义信条所驱动的追求无限增长的政策。”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在理论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但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所设定的规划指标,基本上是围绕经济增长制定的;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则被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经济指标是现代化建设的硬指标,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才预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含智慧。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念提醒我们,应从整体上认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多元与统一、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对于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2日
小题1:下列选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语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
现一种绿色和平。
B.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
C.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化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
D.把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作为追求目标。
小题2:下列对“我们有必要与后现代主义对话”理由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有必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
B.因为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所以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C.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藏智慧,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让中国更加明确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才真正提高。
D.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现代性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就无从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
B.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理论上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在实践中要围绕经济增长制定规划指标,并且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也不能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
C.中国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中国进入后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D.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由信息、经济、政治、趣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全球化的时代。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唐代文学的魅力
陈尚君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时运用了比兴手法。
现在知道的唐代诗人大约有3500人,诗53000首,作者上自帝王,下到僧道童妇。皇帝中能诗者不少。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追怀功业时写“昔乘匹马去,今驱万骑来”,都很有气势。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最突出的大概是李白,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地位和身高都不高,但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另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代别人来推荐自己,“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他要像先秦名臣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君王,发挥才智,达到天下大治。“愿为辅弼”一句很有意思,不祈求,不推迟,顺理成章,可以做宰相。他连功名成就后的选择也考虑到了:功成不居,戏傲江湖。他的自负和追求,大概最能够表达盛唐诗人的政治理想。当然,李白没有任何历练,也无法知道他实际能力如何。
文人纠缠在政治中,各人遭际有很大不同。比如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得意得很,有人出来泼冷水,这个人叫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后来居然都应验了。裴行俭认为为人首先要讲器识,但是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文人有才当然都竭尽表现,官场则需要渊默忍让,坚毅进取。像王勃,到沛王府做修撰,很小的官,府里斗鸡,他做游戏文章讨伐对方的鸡。高宗看到后认为王勃挑拨兄弟之间的斗争,因此王勃被贬官,辗转以后父亲也受牵连贬到交趾(今越南),王勃去探父,路上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后来渡海翻船受惊而死,应了裴行俭的话。骆宾王悒郁不得志,终于^造**,写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唐人与政治有关的作品非常多,这里举几段。一是李商隐《重有感》,是在甘露事变后对宦官干政表示不满。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使宦官实际上能左右朝廷政局,在皇帝废立和重大决策上有太多的话语权,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再一个是藩镇问题。安史之乱后,在地方上拥有军力的将领和朝廷保持距离,甚至长期割据。唐人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所表达。韩愈最有名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对于朋友考不取进士到河北去做官,做序相送。古文家看到的是这篇一百多字的文章几次曲折,一气呵成,认为写得非常好。历史学家则有不同解读。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朋友考进士多次不中、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时候,奔向割据一方的军阀来寻求发展。韩愈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关切朋友,给董生以极大勉励,又要向他说明大是大非,反复申言,反复规谏。
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是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这里举两首诗,一首是陈子昂的《感遇》,写深林中的香草,生长繁茂,但是自生自灭,无人理会。陈子昂借此表达无人赏识自己的痛苦。从陈子昂的遭际来讲,以后陷得太深,也容易出事。另一首是张九龄的《归燕》,最后两句讲“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表示自己无心与李林甫竞争。
适闲诗是和政治诗相对的,有没有寓意要区别对待。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读的,这“孤舟蓑笠翁,独角寒江雪”,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出入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感悟,也能感觉他在坚持着什么,所以“万径人踪灭”,他还在“独钓寒江雪”。当然有宁静淡泊,其中也有不甘于失败、沉寂的追求,我们可以读出另外的味道。和柳宗元齐名的韦应物,则是出于内心的恬淡和平静,诗里面没有太多波澜,平和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清廉太守的自白,出自肺腑。他那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写风雨怀人,感情很真挚,诗意也很简单,没有别的寓意,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2011年8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唐人与政治有关的作品非常多,如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的“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李商隐的《重有感》等。
B.李白的政治热情很高,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是李白很自负,并没有什么实际能力。
C.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很得意,但裴行俭认为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后来都应验了。
D.唐人很多文学作品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如韩愈最有名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E.闲适诗是和政治诗不同,一般没有寓意,如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没有别的寓意。
小题2:下列唐诗不属于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的一项是(3分)?
A.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B.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
C.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小题3:唐代许多诗歌为什么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 (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唐代文学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